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
一、结构分析二、设计意图三、操作建议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资源链接
使用新教材的教学步骤设计(参考)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标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教材?思想政治(新)教材有哪些特点?
【提醒:区分“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特点。”】
3、介绍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的内容框架。
4、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如何使用思想政治教材?
2、政治课改革的进程
1)标志思想政治课进入改革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2)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1992
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1994
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
第四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1999至今)P4第四阶段概况?)
4、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其把握
(1)含义:P33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2)以知识、情感、行为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3)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三维目标”)
2、课程标准确定的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政治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P16表格
(二)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1.课程目标定位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P16理论探究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P24-26(高中课标)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P26-27(初中课标)
2)学科逻辑服从生活逻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注重教材的过程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5、思想政治教材的使用问题:P56
(1)总的原则:
(2)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第二,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第三,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第五,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概述
1、课程资源概念的各种观点
(1)—(8)P62
(2)课标的观点: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品德)教材
1、对教材含义的不同理解:P47
第一,广义: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卡片、教学实物等,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为教材
第二,狭义:指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日常所说的为狭义。
③选修模块的名称及主要内容:P41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第二,经济学常识第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第四,科学思维常识第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第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3、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表现
(1)特点:P42最突出特点是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为本、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1、从课程设置看——是主要学科;
2、从学生发展看——处于首要地位;
3、从学校德育工作看——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
(一)目标的分类
1、政治课程目标的结构分类:
■所谓结构分类:以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把思想政治(品德)的课程目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方面。
(1)以知识、能力、觉悟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1)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以社会发展为中心设计课程的目标,重点规定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的标准。
2)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体发展价值,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核心定位课程目标。
3)学科本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重点围绕学科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定位课程目标。
(2)把握:【性质、内容、行为指向、作用P33—34】
第一,性质:课程标准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文件,具有法规性质,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国家对课程的要求。
第二,内容: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式、计划安排、实施建议等,是国家利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基本规章。
第一,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第二,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
4、思想政治教材分析
(1)不实行“一标多本”
(2)教材编写体例的特点:P51-52
(3)教材内容选择的逻辑性特点:P52
(4)各必修模块的内容框架:P52-55
(5)思想政治(人教版)教材的主要特点:P53-55
1)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2、思考:比较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P34-35
第一,结构不同。
第二,从性质看
第三,从目标看
第四,从服务对象看
第五,从作用方式看
第六,从本质特点看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分析
(1)了解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规定:P37
(2)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①课标的框架结构:P38
②必修模块的核心概念及其主题结构:P39—40
6)重建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思考: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新教材的新变化?(两者区分)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
1、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认识的发展
①智育说②德育说
③德智兼容说④思想政治教育说
⑤公民教育说(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主导决定性作用。
■以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认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以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
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思想政治必修二:哲学与生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
前言
一、教材的指导思想二、教材体系结构及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四、教学建议五、教学评价建议
单元
一、本单元的地位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课
一、教育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疑难问题释疑五、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六、教学资源链接
七、检测与参考答案
综合探究
1)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课程的追求
2)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建国以来,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政治课怎样的特点?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政治课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政治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为什么?
第四,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和知识教学的关系
■示例分析
解读高中政治课标【初中课标2011版】
解读政治必修一
课标必修“注”
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建议。
运用主体是教师。
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
前言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三、教材的设计思路
单元
一、本单元的地位二、本单元内容结构
课
一、本课设计意图二、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三、本课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方法建议
五、教学评价建议六、教学资源链接
综合探究
一、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二、探究活动开展建议
三、补充资源
3、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P4-5六点新变化?)
1)改变课程名称。
2)转变课程功能。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调整课程结构。首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其次,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
5)变革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与学生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相结合。学生学的方式: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五、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核心,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灵魂。
1、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其价值取向:P22
1)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基本价值取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造就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
③随后,教育部又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