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诗歌阅读鉴赏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作抒写了“济苍生”“安黎元”的美好理想,体现他蔑视权贵,同情人民的情感;又善于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
主观抒情色彩浓厚,诗风豪放雄奇,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高度的统一。
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
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
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社会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时期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少年时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上峨眉、青城诸名山。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渡荆门送别》就写作于这一年。
此诗的写作时期过去曾有两种说法。
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认为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四月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回来时。
詹瑛《李白诗文系年》则把它系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下,认为这是李白初出夔门后的作品。
《中国文学宝库·唐代精华分卷》(王洪主编)中认为,虽然诗题中有“送别”二字,但“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等句,显然是离乡远游时的口吻;题中的“送”可能是指长江水送他离别故乡而言;诗中思想感情与他早年作品相近,而迥异于他晚年的一些作品。
据此认为,此诗应该是李白初出夔门后的作品。
年轻时的李白从遥远的蜀地顺着长江乘舟而下,渡过了荆门山,来到楚国境内漫游。
看到随着平野的出现连绵的群山已经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原野继续奔流。
月亮映在江中像天上飞下的一面镜子。
空中的云彩好比奇幻多姿的海市蜃楼。
这样的景色没有让年轻诗人留恋忘返,看着这浩浩西来的长江水,反而引起他的思乡之情,水是故乡亲,是他不远万里相送我的行舟。
明·胡应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骨力过之。
”近·高步赢:“语意倜傥,太白本色。
”(《唐宋诗举要》卷四)。
恣情山水、广交朋友的壮年时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处,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出蜀以后游洞庭,历襄阳,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游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迹所及,几半中国。
同时,李白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不乏杜甫、孟浩然等大诗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就创作在这一时期。
在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在湖北武汉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黄鹤楼,挥手送别将要东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
目送着他乘坐的一叶扁舟在一江春水上漂浮。
帆影逐渐远去,逐渐模糊,消失在广阔碧空的尽头。
作者长久地伫立,一颗诗心已被老朋友带走。
眼前只见浩渺无边的长江呵,向着遥远的天边滔滔奔流……宋代的大诗人陆游说:“太白等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入蜀记》卷五)此诗富有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
李白来到安徽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天门山,看到天门中开的地方,楚江夺得一条出路。
东流的江水止住了步,翻腾回旋,急急地向北奔注。
两岸相夹的青山,从江左江右一起迎出。
逆着阳光望去,天便远处,有一片孤帆身影显露。
诗虽短小,但容量不小。
看似写山,还相当别致的写到水;看似写景,还相当巧妙的抒了情。
在无形出塑造了一位在前进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动、一片热情,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人对壮丽事物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总在诗行间洋溢突涌,使这首以劲健之笔画出的山水图,完全可以作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写景代表作来鉴赏。
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中、晚年时期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似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旧题内容多些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人生感慨。
明·胡震亨:“《行路难》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
古辞亡,后鲍照拟作为多。
白诗似全学照。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引《李诗通》)这里李白借用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抑郁情怀。
名贵的美酒斟满了金杯,珍奇的佳肴堆放在玉盘。
放着丰盛的宴席却实在享用不了,拔剑四顾心中好生忧烦。
想渡过黄河但坚冰层层,要攀登太行却大雪漫漫。
闲时学吕尚垂钓渭水滨,忽又效伊尹梦经日月边。
诗人感叹人生道路太艰难,歧路重重,脚步应该如何迈?相信会有乘风破浪的一天,在苍茫的海上挂起云帆!这首诗写诗人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心情,也表现了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既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追求的倔强和自信。
从饯别盛宴写起,“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路、负剑空叹的抑郁苦闷。
从“心茫然”转入世路艰难的感慨。
“闲来”“忽复”两句,感情由伏而起,历史的联想中寄寓着失望中的希望。
接下来四个三言短句,是由憧憬回到现实的有一次感情激荡。
最后两句,唱出了冲破阻碍、积极入世的强烈心声。
明朱谏:“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违,不蹈难行之路,庶无行路之忧耳。
”对本诗的主旨,历来有“积极自信”和“消极弃世”两种不同意见。
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不得不承认李白没有放弃原先的政治理想这一点。
功业未九之前,它是不会自动弃世的。
倾吐胸中的愤郁和不平,用隐居萧散的假想向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提抗议。
这正是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所在,也体现了他喜用“豪语”写悲愤的风格特征。
这一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迫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身如飘蓬,壮志难酬。
诗人惋惜昨日时光之不可挽留,感叹今朝日月多么烦忧。
看着万里长风正把南去的北雁送走,面对美好秋色,正可以酣饮高楼!那汉魏文章建安诗歌风骨使人陶醉,从建安到唐朝中间,谢脁的诗清新朗秀。
和叔叔李云畅谈诗文,使李白逸兴湍发壮思飞跃,真想飞上九天把明月捉揽在手。
可恨壮志难酬呵,忧如抽刀断水水更流;遥想未来命运呵,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散头发驾一也扁舟任意飘游!起句波澜突起,不知其所从来,连用时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
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是落到题面。
“蓬莱”至“欲上”四句,写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随双贯主客,然其旨在主,“抽刀”、“举杯”以下,为又一大转折,从幻想回到现实,更加重内心的忧愁苦闷,以慨激语绾结全篇。
诗人想以醉酒来麻木、排遣自己的愁思,同样也是事与愿违,愁思更重。
真是报国有策却请缨无门。
清·沈德潜:“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唐诗别裁》卷六)清·方东树:“起二句,发兴无端。
‘长风’二句,落入。
如此落法,非寻常所知。
‘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
‘人生’二句,言所以愁。
”(《赵味詹言》)此诗充分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悲愤,并以末尾两句来表示同黑暗决裂的态度。
诗人胸襟豪迈,语言奔放,所以并不使人过份的颓唐与低沉。
读者可以得到最深切的感受是诗人的豪情与逸兴,使那颗永远不会向黑暗势力屈服的骄傲的心。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冬,又因参与李璘谋反而获罪下狱。
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遇赦得还,往来于金陵、宣城间。
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次年,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将“儒”、“仙”、“侠”三者结合了起来。
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愤懑、狂放都产生了。
所以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最录李白集》)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表现了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