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精选诗歌鉴赏5篇李白——《望庐山瀑布》【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年代】:唐【作者】: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内容】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赏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
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
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
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
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
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
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
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
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
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
前著“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
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
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
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
“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
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
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
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
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
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年代】:唐【作者】: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内容】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赏析】: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
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
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
“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
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
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
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
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
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
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
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
“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
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
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
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
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李白——《峨眉山月歌》【年代】:唐【作者】:李白——《峨眉山月歌》【内容】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清溪行》【年代】:唐【作者】:李白——《清溪行》【内容】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赏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
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
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
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
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
‘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沈云卿诗也。
……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
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苕溪渔隐丛话》)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
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李白——《临路歌》【年代】:唐【作者】:李白——《临路歌》【内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赏析】: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
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
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