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教学感受点滴
户县四中王新文
从教30年来经历了许多次课程改革,本次课改是自己觉得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
尤其是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所说的教师在教学中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变成了教师要主动退居幕后,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这台戏的导演,要甘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朋友,甚至更彻底的就是学生学习活动这台戏的观众-----一名带有明确任务的观众。
看完这台大戏后要适时适度加以点评。
点评要以赞赏,欣赏为主,切不可挫伤了“演员”们的演出热情。
顶多可以提点改进的参考意见。
至于演员们接不接受倒在其次。
就本人所带语文学科简单列举几例就可看出这其中与传统课堂的巨大差别。
我只是随便记录了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绝无所谓的夸张或润色。
镜头一:2015年5月8日周五上午第二节高二某班
课题: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字音档案
上课了,5分钟,个小组长检查本组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情况如下:
八个组,五个组均已完成,三个组报个共有十人未完成。
询问为何未完成,答案可谓是丰富多彩:
生甲:昨晚作业多,没来得及做。
周围同组还有其他组已有几个在旁白---娃忙着耍手机呢,娃最近心情不好,娃失恋了……生甲应接不暇回嘴
生乙:已经上高中了,又不是小学生。
写拼音,没意思(明显不屑)。
周围已有不少粉丝附和不迭。
生丙:导学案还未找到,旁边已有同样未完成的递过来一张:给,拿我的做……
生丁:睡得正香,强摇醒(有些不应该)。
揉着眼睛;咋了?……没给我发导学案。
课代表:都发了。
生丁:就没给我发……与课代表已互骂起来……
十分钟后,进入展示环节。
新课改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展示,培训时专家反复强调没有展示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展示不充分的不是一堂成功的新课。
展示问题是:写出汉语拼音的21个声母和38个韵母。
顿时教室开了锅,许多学生大声的b p m f d t n l 地自说自话,就是没有一个组派代表写。
无奈我大吼一声:安静(很不该,也没办法,有些急躁了),哪个组能上黑板写出来?下边几个学生窃喜——他们已经百度找到了答案。
生甲怂恿生乙“上,上”。
生乙百般推脱后,扭扭捏捏上了黑板,拿起粉笔写了起来。
教室内其他学生有看热闹的,有闲聊的,有睡觉的,有闭目养神的,还有串组流动的……
3分钟后,生乙终于写完了。
让他给大家念念所写,声母全念下来了,到了韵母,好几个念不出来,不停地问前排同学怎么念。
下边已经起哄,他也忙不迭的回嘴,数一数,声母21个,韵母23个,问他,信心满满的说通过百度查的,没问题……
镜头二:
2015年5月27日上午第四节课高二某班
课题----修改病句。
且看几名表现尚可的学生发言
病句1..为抗洪而牺牲的烈士们,你们为长江两岸而倒下了,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铭记你们献出的爱。
生1发言:这个句子感觉怪怪的,“倒下”这个词总觉得不妥,可以改成“牺牲”。
生2发言:感觉后半句有问题,土地怎么能铭记?怎么改,不知道。
实际上这个句子是错误用了介词结构“在-----上”导致句子缺主语,删掉“在----上”两个字即可。
病句2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
迹不很清楚。
生1发言:“驾车经过此地”应该有问题,(难道步行就没有问题?心里想,没说出,怕打扰了他的思路)具体什么问题说不清。
生2发言:“字迹不很清楚”有问题。
追问一句:“怎么改”?答:“改成很不清楚”。
再问:“为什么这么改?这两种说法有区别没有”?旁边已有一生迫不及待的说:“没区别,反正都是不清楚”,周围还有附和的。
其实这个句子是由于“一边”这个词汇的多义导致的歧义句。
病句主观题: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一些毛病,请找出文中的4处毛病并改正:
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
奈特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
中国水利部部长钮茂生日前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
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饮用水质已经成为12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
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学生发言,生1:
感觉“披露”不对,应改成“揭露”。
再说每年怎么能死2500万人呢?前边不是说每天5万吗?已经有人拿出了计算器开始计算,很快大喊,“对,最多1800多万”。
生2:“日前”这个词用得不对,应该是“前日”。
“干净水源”的“干净”是多余的,应该删掉。
生3:“‘课题’这个词应该改成‘问题’,不,改成‘话题”’。
我实在忍不下去,打趣道:“为什么不改成猪蹄呢”?旁边已有学生马上说改成牛蹄,马蹄的——这时学生的反映异乎寻常的迅速。
我又说能不能查查这两个词呢?学生便找词典,可怜班上没找出一本汉语词典,倒是有好多学生拿出了英汉词典炫耀,逗乐,说找不到这俩词。
其实这个问题的四处语病分别是:1把“每天”移到“至少”前;2删掉“大约”或者“多”;3在“枯竭”后边添加“的危机”之类词语;4在“12亿”前加“威胁”之类动词。
以上此种镜头并非特意选取或进行过艺术上的集中处理,可以说是真正的原生态,而此种情况已大有蔓延之势。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一线所有教师的深思,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有法,无定法;学有法,亦无定法。
目前进行的这种以导学案为基本载体,以课堂展示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出发点和理念无疑都是正确的,不能不承认有其独特的魅力。
但若不分学情,不看学生基础,不顾学生兴趣和个性特征而演变为一刀切的仅此一种别无分店的教学模式,也难免会让相当多的学生由最初的新鲜好奇参与渐渐出现“审美疲劳”进而疲于应付,最终逐渐流于形式,偏离了原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课改初衷,演变为一场运动式的课改。
其次,一种课程模式的形成,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工程。
这种仅经历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在并不多的学校,并不典型的学生身上取得成功的模式,一下子大面积推广,这种做法无疑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当然改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风险也不存在似乎也不现实。
笔者以为,如果能把这种教学模式从小学开始试点,推广,经过一轮甚至几轮的总结提高,形成与当地实际情况适应的比较成熟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再进入初中,最后到高中,学生从小就接受并习惯种种模式。
那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实效,高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目前的课改,似乎步子有点过大,不仅学生,就连一线的教师也有许多人一时难
以适应。
毕竟驾驭这种课堂比起传统课堂来需要更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和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这绝不是靠听几节示范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最后,在其位,谋其事。
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在现在课改已是大势所趋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努力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完成自己角色的转变,自觉而努力的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对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