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 “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罗卡伊尔”(rocaille), 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 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 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 样式。在法国,它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 十五时期(1700—1774);在英、意、德等国均指18世纪 中期。
现藏巴黎戈贝兰博物馆的《路易十四加冕式》(图 14-2)是 《国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壮观。
• 大型的织锦壁毯是用竖机制作的。经线多用麻或锦,纬线 则是丝或毛,并加金线或银线。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纬线 起花的工艺已极为成熟,较之经线起花更便于模仿绘画的 效果。尤其是当时的织物师已考虑到因壁毯质料的不同而 造成光线反射的因素。在戈贝兰织物所里还制作了大量写 实花卉纹样的织锦壁毯,同样是以著名画家的作品为粉本, 构图繁密,色彩丰富。
•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新世界 的探索,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中央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以 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起伏斗争。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具有气势 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的特征,同时洋溢着庄严高贵、 豪华壮观的气韵,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各种旧艺术风格的 常规。
• 17世纪以前,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直在 欧洲艺坛扮演着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教廷 势力的衰败,代之而起的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 强大。因此,巴洛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整个17世 纪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是在法国。
• 亨利四世(Henri Ⅳ,1553—1610)的重振王权和枢机主 教黎世留(Richelieu,1585—1642)的王权强化已使法 国专制制度得到了巩固,特别是“太阳王”路易十四 (LouisⅪⅤ,1638—1715)为了无限扩展王权和增加国 库收入,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利用一切最新的科学技术成 就,大力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使法国成为全欧的中心, 因此法国人称 17 世纪是“伟大的世纪”,是充满荣誉和 伟大成就的黄金时期。
•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 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浮夸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从社会历 史背景来看,18世纪中期,法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大力发展, 已成为当时除英国以外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 其次,就装饰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 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在某些方面呈露出洛可可艺术的端倪。
• 17世纪佛兰德斯和荷兰的织锦壁毯工艺也相当兴盛。绘画 大师鲁本斯(R. Rubens,1577—1640)也为壁毯制作设 计过精彩的样稿,现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织锦壁毯 《罗马皇帝的故事》就是他所设计的。荷兰画家弗美尔 (J. Vermeer, 1632—1675)取材于罗马神话设计的样稿 也很有特色。可见,当时织锦壁毯工艺所取得的成就是与 17世纪欧洲高水平的绘画艺术分不开的。
• 最后,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在洛可 可艺术风格的特征中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
第二节 染织工艺
一、巴洛克时期的染织工艺
17世纪欧洲的织锦壁毯工艺在追 求豪华奢侈生活的富裕的王公贵 族的提倡下,由无数优秀的画家 和织物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它的繁盛之地便是路易十 四统治下的法国巴黎,以及佛兰 德斯的安特卫普和荷兰的阿姆斯 特丹等城市。 路易十四的宰相戈培尔曾于1662 年将分散在巴黎的织锦壁毯作坊 集聚起来,成立了宫廷性质的 “戈贝兰织物所”,负责人就是 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伦 (Charles Lebrun,1619— 1690),闻名于世的“戈贝兰式 花壁毯(Gobelins tapestry) 即由此而来(图14-1)。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1.了解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背景。 2.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总体特点。 3.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染织工艺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成就。 4.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木工艺的特色和主要成就。 5.掌握巴洛克时期玻璃和金属工艺的主要特点。 6.掌握德尔夫特陶工艺的风格特征、欧洲瓷器的产生以及这 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瓷窑及成就。 7.掌握洛可可时期金属与玻璃工艺的风格特征。 8.掌握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关系。
二、洛可可时期的染织工艺 洛可可时期染织工艺的中心 是法国,此时的法国织锦工 艺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出现了 历史的高峰。高档家具的衬 垫、室内壁毯和服饰对织锦 需求量很大。 现藏巴黎卢佛尔美术馆的一 件戈贝兰织锦壁毯的设计就 出自布歇之手,壁毯中央椭 圆形内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 事,其内容和式与周围的 洛可可式装饰纹样相互生辉 (图14-3)。
• 法国18世纪染织工艺的时代 特点较为明显地反映在纹样 的变更上。在18世纪初染织 品的纹样还基本上保持着巴 洛克时期的特点,即纹样的 构成运用中心轴呈左右对称 状,同时一种以菱形结构出 现的植物纹样也较流行。从 18世纪30年代开始,洛可可 式的染织纹样大体形成。它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一是自然主义的植物 纹样的表现;二是构成上注 意非对称性的处理;三是更 多地表现了绘画性的特点, 如丰富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处 理。
第一节 概 述
•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 有三:一是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 “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不合常规”等;二 是中世纪拉丁文“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 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barocchio”,意 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它被 18 世纪末新古典主义 理论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 学风格,认为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为史学界所沿用, 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 括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