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63 岁时又与一位17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 然过着幸福生活。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之时,为人 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
《 劫 夺 吕 西 普 斯 的 女 儿 们 》
·
《 苏 珊 娜 弗 尔 曼 肖 像 》
《爱的花园》
·
《 玛 丽 美 第 奇 生 平 组 画 》
《 自 画 像 》
1
(3)维米尔
《 读 信 的 少 女 》
《 织 花 边 的 姑 娘 》
(4)霍贝玛
霍贝玛(1638-1709)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家之一。 1638年10月31日生于阿姆斯特丹, 1709年12月7 日卒于同地。霍贝玛是雷斯达尔的朋友和学生。 霍贝玛的风景画多描写乡村道路、农舍、风车、 池畔、水光等,善于真实地表现自然界多变的景 象,作品《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又译《林荫 道》)通过渲染抒情的意境,歌颂了自然美,并因 其精确的透视,曾被一些透视学著作采用为插图。 其他作品还有《磨坊》等。
《 素 描 》
3
(2)凡·代克 Anthony Van Duck(1599-1641年)
安东尼·凡·代克,出生在安特卫普的一个商人家庭,母亲精于刺绣, 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11岁的凡·代克师从于凡·巴伦,少年时 代就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早熟才能。15岁时,他的美术创作就已引起社 会的重视,凡·巴伦帮助他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这是画坛前所 未有的。后投奔鲁本斯门下,成为鲁本斯的得力助手,一直为鲁本斯 工作到21岁,得到大师的高度赞赏。同年,他应英国查里一世国王的 邀请赴伦敦,回国途中转赴意大利,在那艺术的国度里对意大利古代 和文艺复兴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和学习,他崇拜威尼斯画派 的色彩和佛罗伦萨画派的造型,尤其是提香的艺术,使他终身受益。 画家27岁时回到故乡安特卫普,这时他已经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33 岁时受聘为英国查理一世的宫廷首席画家,是第二次赴伦敦,并在那 里 终其一生。
1600年,鲁本斯来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他以极为虔诚的 态度研究学习提香的色彩艺术和丁托雷托具有生动韵律的 构图及明暗法。后来相继访问罗马、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等 地,精心研究临摹古代艺术精品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的 画迹。同时,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强有力的艺术效果 也吸引了他,而最感兴趣的是正在兴起的意大利巴洛克艺 术。
作品鉴赏
(1)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3-1610年)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出生在北 意大利伦巴底省的卡拉瓦乔村,因此人们称他卡 拉瓦乔。父亲是庄园主家管事,早年去世,11岁 的卡拉瓦乔移居米兰,师从于自称为提香弟子的 西蒙·彼得查诺,他是当地样式主义的代表画家。 17岁时来到罗马,他举目无亲,为了糊口不得不 进贵族府当仆役,后入样式主义画家阿尔彼诺工 作室。他凭着个人的天赋作画,并不在意模仿古 希腊罗马的大理石雕像和拉斐尔的风格,但他的 作品造型具有极强的雕塑立体感。
“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一词派出葡萄牙语barroco一 词,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 珠。17世纪用于艺术批评.泛指一种奇形怪状、 矫揉造作的风格。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 的人们奉献给17世纪风格的一个带讽刺贬义的 称呼,用以区别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的一种 艺术。当然今天它已失去原有的贬意,仅指17 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鲁本斯
1609年鲁本斯成为佛兰德斯的统治者伊萨贝拉的宫廷 画家,不久便与人文主义者、名律师的女儿布兰特结 婚,画家为妻子画过不少著名的肖像,过着豪华安定 的生活,画家投入积极的创作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 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 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 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 动。
第二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第一节 巴洛克美术
16世纪中叶以来,意大利艺术中的样式主义不 过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风格,昙花一现。在一片 沉寂中,罗马教廷为恢复教会的荣耀,开始招 募各方艺术家到罗马来装点教会,企图将罗马 变成基督教世界中最美的城市。这一运动大约 开始于1585年.像100年前盛期文艺复兴一样, 各地艺术家云集罗马,他们在这儿创造了一种 新的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美术
从风格上考察,17世纪确实出现了一种区别于盛期文 艺复兴的一种艺术,它无论在精神上和手法上同古典 主义艺术都大相径庭。巴洛克风格突破了文艺复兴以 来古典主义的理性、匀称、静止、典雅的风格。在建 筑上,它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和谐与结构清晰 的特点,追求结构复杂多变,配以大量雕塑和装饰的 效果。在绘画上和雕塑上,他不再遵循文艺复兴重素 描结构、广泛采用垂直线、水平线、追求稳定等原则, 而是在作品中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追求光线 和色彩的表现,广泛采用曲线、弧线,偏复杂多变 的构图等等。这种风格首先产生于意大利的罗马,以 后遍及欧洲各地,成为17世纪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
《女占卜者》
《召唤圣马太》
《 阿 波 罗 与 达 芙 妮 》
《 大 卫 》
2、荷兰
(1)哈尔斯 (2)伦勃朗 (3)维米尔 (4)雷斯达尔 (5)霍贝玛
(1)哈尔斯(Frans Hals 约1582 - 1666 年)
《 吉 普 赛 女 郎 》
(2)伦勃朗
《夜巡图》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米德尔汉尼斯大道》
3、佛兰德斯
(1)鲁本斯 (2)凡·代克
(1)鲁本斯 Rubens,Peter Paul (1577-1640年)
1577年6 月28日彼得·保罗·鲁本斯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 城。9 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父亲去 世后,母亲送他进一所拉丁文学校学习,他能阅读古希腊 罗马书籍原著。14岁时被送到一位贵夫人府第当侍童,在 那里不仅懂得了上流社会礼仪习俗,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