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2-03-26T08:55:44.6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6月(下)总第194期供稿作者:杨敏丽[导读]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除喉部及鼻咽部症状外,常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
杨敏丽(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合理治疗。
方法:将17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反复咳嗽的患者,经静滴抗生素治疗5天后,未见缓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90例气道反应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4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茶碱缓释片及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治疗;B组46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茶碱缓释片及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联合倍氯米松吸入剂吸入治疗,疗程7天,观察2组患者的咳嗽及胸闷、气紧和气道反应性分级情况。
结果:常规抗感染治疗未见好转者,93.8%患者气道反应性增高;A、B2组治疗后咳嗽及胸闷、气紧和气道反应性降低,均为P<0.05,但A组与B组同期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气道反应性增高的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者,用氯雷他定、茶碱缓释片及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治疗可有效缓解咳嗽及胸闷、气紧等症状。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气道反应性【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of cough. Methods :172 case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ough, after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reatment for 5 days, no remission 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 90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airway responsivenes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A group of 44 patients use of oral loratadine tablets, theophylline and compound codeine phosphate solution treatment; B group with oral loratadine tablets, theophylline and codeine phosphate compound joint beclomethasone inhalation solution inhalation, 7 days treatment, 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ugh and chest tightness, gas tight classification of airway responsiveness. Results:of convention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did not improve those, 93.8% of patients had increased airway responsiveness; A, B2 group after treatment, cough and chest tightness, air tight to reduce airway reactivity, both P <0.05, but over the same period in group A and group B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For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creased airway 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 treatment ineffective, with loratadine, theophylline and compound codeine phosphate solution treatment can relieve cough and chest tightness, symptoms such as gas-tight . 【Key words】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ough; airway responsiveness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146-02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除喉部及鼻咽部症状外,常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
部分患者咳嗽经久不愈达3周以上,而胸片检查未发现明显肺部疾病,从而导致呼吸道一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因此,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发病原因,采取积极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有效的减轻或消除咳嗽症状。
本文总结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病例17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内科门诊及住院,其主诉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不愈者。
入选病例:(1)年龄18~75岁,男45例,女41例;(2)病程在3周以上至2个月以内;(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起病,反复咳嗽和(或)咯痰,曾在我院或外院以及自行静脉或肌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后未见疗效者;(4)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5)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病例:(1)已确诊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2)既往有支气管哮喘者,本次发病经治疗后仅有咳嗽者;(3)有肺结构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间质性纤维化等;(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从事高空作业、驾驶及精密仪器操作者。
伴随症状:(1)咽痒、声音嘶哑、鼻塞、流涕在耳鼻咽喉科诊断为鼻炎、鼻窦炎及慢性咽炎26例;(2)胸骨下烧灼感、反酸9例;(3)咯黄色脓痰64例;(4)伴胸闷、气紧52例;(5)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同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ECI)5例。
1.2 治疗方法1.2.1 一般治疗:172例病人经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咳嗽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咯痰情况后分别给予以下处理:(1)抗感染治疗5天,抗生素选用头孢呋辛钠、阿奇霉素或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2)雾化吸入;(3)胸骨下烧灼感、反酸者给予奥美拉唑口服;(4)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停服AECI,改用其他药物。
1.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将上述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既A组和B组,。
其中A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41±7.2岁)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一日一次,一次10mg;茶碱缓释片,一日二次,一次100mg;复方磷酸可待因溶液,一日三次,一次10ml。
B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0±6.7岁),治疗方法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倍氯米松吸入剂,一日二次,一次一喷;以上疗程均为7天。
以上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2.1 经上述常规抗感染等治疗后17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2例咳嗽基本消失。
剩下96例咳嗽症状无明显减轻,其中咯白色粘痰64例,干咳无痰32例。
96例患者作支气管激发试验其中90例(93.8%)提示气道反应性增高。
2.2 A、B两组治疗前后咳嗽及胸闷、气紧症状记分比较见下表1 表1A、B两组治疗前后咳嗽及胸闷、气紧症状记分比较(x±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同期比较:△P>0.05A、B两组气道反应性分布在1~4级,治疗前分别为81.8%(36/44)、73.4(34/46)。
治疗后分别为13.6%(6/44)、8.7(4/46)。
A、B两组治疗后气道反应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哮喘的潜在形式,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咳嗽反复发作并超过1个月,常在清晨和(或)夜间发作,咳嗽痰少,以干咳为主,运动后咳嗽可加重,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检查正常,气道反应性高,抗生素和镇咳祛痰药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常伴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
鼻后滴鼻综合征(PNDS)其原因是鼻黏膜具有呼吸道相似的炎症反应,其感觉神经末梢含有刺激气道感觉神经,增加咳嗽反射的敏感性,产生咳嗽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通过明显或潜在的鼻分泌物滴入喉或呼吸道,刺激该处的咳嗽感受器或通过神经反射机制使咳嗽反射敏感化。
胃食管返流(GER)是因胃酸返流到远端食管时刺激食管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着迷走神经传入咳嗽中枢使神经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从脑内传到呼吸道引起黏液分泌增加或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刺激咳嗽感受器,以及神经冲动直接传递到气管刺激咳嗽感受等途径引起咳嗽。
ACEI引起的咳嗽其机制不明,可能是ACEI能刺激前列腺素类物质合成,阻止速激肽的降解,使炎症介质在气道内积聚,刺激咳嗽感受器产生咳嗽。
本文入选病例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持续咳嗽的患者,在就诊前曾在我院或外院以及自行静脉或肌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后未见疗效但咳嗽症状仍持续或反复,甚至加重者,经给予正规、足量抗生素治疗,其中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了耳鼻喉科的检查及治疗,并对胃酸返流者给予了抑酸治疗,大部分咳嗽患者均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部分经上述治疗咳嗽仍无缓解的患者经支气管激发试验发现气道反应增高,考虑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气道反应性亢进,呼吸道病毒感染后会造成气道上皮受损,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暴露而刺激血管的活性物质及组胺等炎症介质产生和释放,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和气道反应性增高。
同时炎症可使气道黏膜纤毛黏液的清除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各种毒性蛋白,提高气道上皮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变态反应炎症细胞激活后还能激动气道平滑肌受体使平滑肌应激功能上升;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可使a-肾上腺素神经活动增强,β-肾上腺素神经功能降低或被部分阻滞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