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摘要:用教材陌生化引起学生好奇心,创新导入激发兴趣;注重自读、涵咏;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
古今中外的诗歌全面渗入高中语文课本。

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

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老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

最富有浪漫气质的诗歌成为了教学上的一鸡肋,师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

我们知道,诗歌的学习,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

无疑将诗歌大量地选入课本,方向肯定正确。

那症结何在?师生传统落伍的教习方式,是其症结所在。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革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新导入自然激发诗歌学习兴趣;注重自读、涵咏,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
课后复习。

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

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
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在不同的地方还演绎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生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

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过程,强调少齐读,多涵咏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还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

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

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合适齐读呢?齐整的朗读声中又有多少学生在细细的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呢?
首先,齐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
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一起同哭同泣同笑同乐。

但是,哄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比如第一册中《再别康桥》,诗人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他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依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语言方面: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轻音乐,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但这样哀怨而美的意境,是齐声朗读能体会的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组织学生来浅唱、低吟,在涵咏中感受美的意境呢?
其次,齐读无法使学生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古语“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为之感受,即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思想认识。

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

而齐读则以其固定的速度将学生的心灵囿于同一线上,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无法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所以,不合适宜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相反,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能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涵咏、自读。

古人“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不也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的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在涵咏中品味如《雨巷》中丁香花般的幽怨。

相信如此,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会越发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诗歌感
情基调的把握上更明晰。

三、诗歌鉴赏,强调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作为一高度语言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
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

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从课改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给他们以
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
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

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做权威式的概括。

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形成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

这是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二课《死水》为例,课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鉴赏诗
歌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对象征的还原不
可一概而论。

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如果我们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培养,我们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

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

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
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由此,笔者提出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既是对旧有教学模式(方法)的革新,更是我们这些人民教师认真实践新教材传达的教育理念的表现。

无论怎样变革、创新,我们的方向很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