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勇气的读后感

勇气的读后感

读《勇气》有感近日,我读了一篇文章,是狄斯尼写的《勇气》。

主要讲述了一个掉进敌军领地的美国伞兵,在情况危急的时候请求一个法国妇女让他躲了起来。

但是,德国士兵发现了他并把男主人击毙了,而美国伞兵逃了出来。

于是敌军德国兵们大范围的搜索美国伞兵正处的森林。

最后他又一次向那附近唯一的房子跑去,那法国妇女又一次接受了他并毫不犹豫地又一次把他藏了起来,直到他们的地区得到解放。

合上书,我不禁细细品味。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

文中提到过两种勇气:美国青年敢于求生的勇气的法国女人敢于牺牲的勇气。

我认为作者更看重法国女人的勇气——如果她没有这份勇气,即使美国青年再来恳求她,她也不会搭理,美国青年也无法得救。

人生需要勇气,勇气是生命的脊柱。

不论是什么勇气,都能为我们带来希望。

人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时候,我们需要勇气来武装自己,劈荆斩刺,终会见到美好的未来。

在文章的结尾,那为空军将领的法国女人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她懂得她的信仰是什么。

”法国妇女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那么,她的信仰就是和平。

而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她是幸福的。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从古自今,和平,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

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让我们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

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需要我们所谓的信仰——那就是和平!篇二:《勇气》读后感《勇气》读后感这两天,有一本书,我看过之后被深深的打动了。

这本书就是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勇气》。

土木勒从镇上捡来了一个受尽欺辱的小狗,取名忽勒根。

没想到它的勇气却异常突出,也许初生牛犊不怕虎,它的勇猛一直传入了荒野之中……这个用生命诠释勇气的小狗让我想起前年暑假的一件事,我们全家去北京旅游。

来到长城的脚下,我一下子被青秀山秀丽迷人的风光所吸引,心情非常兴奋。

于是我加快了脚步,箭一般地向前冲,超越了很多人,爸爸、妈妈也被我远远地甩在后面。

我不由沾沾自喜,但同时也气喘吁吁了,便在山路转弯处的大石头上坐下来歇歇。

不一会,爸爸、妈妈赶上了。

“加油!”爸爸给我打气。

还没等他说完,我已冲到前面了。

走着走着,已是晌午,炙热的阳光烤得我又累又渴,腿又酸又痛,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

“还不到半山腰呢,快走啊!”爸爸已到了我的跟前。

“我爬不动了。

”我有气无力地说。

不管爸爸怎么鼓励,看着疼痛难忍的双腿,我就是鼓不起勇气,最后爸爸只好让妈妈和我在原地休息,而他继续爬山。

一小时后,爸爸从顶峰下来了,脸上有说不出的快乐。

“真是无限风光在顶峰啊!”听了爸爸的感叹,又看了美丽的照片,我真后悔!唉,要是刚才我再坚持一下,我同样也能看到秀丽的风光了。

一个人绝对不可以在遇到困难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困难就会加倍,但是如果立刻勇敢面对,往往困难会减少。

是的,没有勇气,失去热枕,自怨自艾,就算你是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曾经,我因为缺乏勇气而放弃舞蹈的时候;曾经,我因为缺乏勇气而逃避跑步运动;曾经,我因为缺乏勇气而不敢说出心里的话;是的,让这一切都成为过去,我要勇敢面对自己。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勇气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有勇气才无所畏惧。

篇三:《教学的勇气》读后感带着勇气做快乐的教师初拿到帕克. 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时,我就在脑子里面问了一个问题: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吗?我是一个具有勇气的教师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翻阅这本关于勇气的教育专著,说实话由于它是一本转译教育书籍,所以其中有些内容有些晦涩。

这让我几次拿起又毫无收获的放下。

探究的欲望告诉我,要想真正与教育大师对话就要静下心来,改变自己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拿出整块时间沉下心来品读。

《教学的勇气》与其说是一本教育专著,到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探究人的心灵的心理著作,通读一遍后,不敢说自己读透读懂了,只能说有了一点收获,教学亦或人生都有所感悟。

成功的教学需要恐惧感“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

我恐惧某个话题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必须注意。

我恐惧在那危机四伏的个人和公众交接处教学,这种恐惧或许不是懦弱胆小,而是坚定了我的信心,去冒这个凡出色教学都需要冒的风险。

”这段话让我明白了能够使人们对真正的学习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的恐惧是一种健康的恐惧,这种恐惧能提高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找到激励它的方法。

但是我们首先必须对付那种使得我们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割断我们跟人密切联系的能力,会破坏我们教与学的能力。

我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

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

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关注恐惧而不惧怕恐惧,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我们现在为什么找不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究其原因实质在自己的内心,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不正确,没有能对自己的身份真正认同,我们的内心在得与失中动荡不安,我们在苦于钻研教学的技法而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唤,所以我们找不到幸福。

教师的幸福应该来自于内心的认同,认同自己是教师,我们的心灵才能和教育产生共鸣,才能为学生尽全力的付出,才会无怨无悔。

内心真正的认同是教学奋斗的原动力,失去了认同感,让自己的心在工作中充满抱怨、牢骚、空虚、不安、焦虑、恐惧,这样的工作,让我们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我们每天重复的机械式的劳动不会为我们带来一丝丝成就感,反而在工作中迷失了自己。

做心行合一的教师心的能量无限强大!我们每天反观自心,我认同自己是教师了吗?您爱自己的学生吗?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过问题吗?您遇到教学难题是压制掩盖不让它爆发,还是尽心竭力地去解决它?您每天的工作都能够有所收获让心灵得以滋润还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呢?您的每一个言行举止是否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对得起“教师”这两个字吗?而这个纷纷杂杂的问题源头仅是一个,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啊,您的心是教师的心,您的行自然会是教师的行,您的言谈举止才合乎师道啊,心行合一,就能发挥教师最大的潜力。

如果您正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请您认同它,请您热爱它,无论您出于何种机缘而成为了一名教师,请唤醒自己的内心,倾听它的声音,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怨天尤人,因为我们是教师,肩负着比常人更重要的使命!努力吧,让我们有勇气找回真正的自己,带着勇气做快乐的教师。

篇四:教育勇气读后感《教育勇气》读后感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

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

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如此,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体验过快乐和痛苦。

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

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

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

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

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篇五:教学勇气读后感相遇·分离·回归——读《教学勇气》有感王江泾镇实验学校陈祝君与《教学勇气》一书邂逅是在大学的课堂上,那节课至今记忆犹新。

执教者是一位优秀的一线教师,也是早我们十年毕业的校友。

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梦境和一本书。

他说他总是梦到自己进入教室后发现忘了备课,这样的梦境在我从教一年多来也袭扰过我数次。

他还给我们介绍了从国外译介进来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教学勇气》,他与该书在书店相遇,便对其一见钟情,他向我们强力推荐了这本装桢看似普通的书,对于当时未曾真正接触教学的我来说并无多大感触,但我还是出于对他的崇敬义无返顾的买了该书。

与《教学勇气》一书相知是在站立到中学的讲台之后,教学中的挫败感让我几度陷入矛盾的旋涡中,也想起了被闲置一旁的《教学勇气》。

教学实践中屡屡挫败引发的无助感让我向书中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翻开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便有一种宾至如归、似曾相识的感觉,分外亲切。

作者帕尔默以独特的视角“教师的恐惧”切入,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一陈述教师的恐惧文化,以及因恐惧而导致的教师自我的“分离”,最后寻获回归的途径。

帕尔默就如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一般“漫步教师的心灵”,痛陈教师的不为人所知或说不为人敢言的恐惧及痛苦。

他道出了我所能经验到的甚至未经验到的以及我能言说甚至我无法言说的种种,总之在教学中的诸多压力和苦痛能在此处得到释放,因为你会发现不敢启齿的苦痛被另一个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太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奢求解放,但求理解。

帕尔默有着对教师的一种深度理解,其实这缘于他三十余年的从教经历,他的宝贵经验使我们这些晚生小辈觅得了一位知音,让我们在孤寂的教育之路上不再孤寂。

从走上三尺讲台的刹那开始,教师便与学生“相遇”,从此也便与艰难和矛盾为伍,理想状态到底是一种“理想”,只作为目标供人追求。

曾经高高的讲台似乎铸就了教师“高人一等”的地位,似乎为“师道尊严”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堡垒。

但是如今学生“仰视”的姿态已经徒留一种外在形式,内在的实质已随时代的变迁悄然引退,甚至有了一种“反仰视”的姿态。

我们总在提倡师生平等,于是我们“拨乱反正”,但如今又有“矫枉过正”之嫌。

当各种法律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一一出台,教师被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如今教师也俨然成了弱势群体,不被尊重,积劳成疾等等早已成了突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