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

教师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

断句题+答案1.【答案】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画对两处得1分,共5分)【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尊重什么?”管仲说:“应尊重天。

”桓公抬头望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

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反对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

”3【答案】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参考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臣并不忠,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3.【答案】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

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4.【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

现在听到先王所遗留下来的学说却没有尽力去实现,这就是把先王所流传下来的学说废弃了。

”5.【答案】顾彦先平生好琴 / 及丧 / 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 张季鹰往哭之 / 不胜其恸 /遂径上床鼓琴 / 作数曲 / 竟 / 抚琴曰 /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 因又大恸 / 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参考译文】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把琴放在灵床上。

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

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6.【答案】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参考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

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7.【答案】余乃穿涧水而西。

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

余东下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矣。

【参考译文】我穿过涧水向西。

得见一面石壁,平地而出,天然形成,下面拥围着石基。

我从东面下去站立观看,见水帘山泉泠泠作响在其左侧流出,数十株桃柳郁郁葱葱在其右侧围绕。

于是我便倚靠石壁建造山亭,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有四根石柱,直接插入石基,插入深度一尺八寸,上面覆盖石板。

建造起这个亭子,可以万年不坏。

永远让登泰山的人中途得以休息。

8.【答案】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参考译文】鱼在水中游就快乐,(但如果)池塘决口,池水流干,(鱼)就会被蚂蚁吃掉。

(如果)有人掌管整修它的堤防,补好它的缺口漏洞,那么鱼就可以有水并且由此获利。

国家有存在的基础,人有生存的条件。

国家存在所凭借的,是仁义;人生存所凭借的,是做好事。

国家(如果)没有仁义,即使强大也必定灭亡;人(如果)没有行善之心,即使勇猛也必定会受到伤害。

9.【答案】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参考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就铸成平的,镜子小就铸成凸的。

凡是镜面凹的照出人脸就大,镜面凸的照出人脸就小。

小镜子不能完全看到人脸,所以让它稍微凸些,照人脸让脸变小,那么镜子虽小却能够完全容下人脸。

(造镜时)反复测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凹的程度,总是使人脸和镜子大小互相符合。

这就是铸镜工人的机巧与智慧,后人不能铸造出来。

10.【答案】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参考译文】楚共王外出打猎,丢失了他的弓。

身边的人请求(去)寻找弓,楚共王说:“别去了,(我这个)楚国人丢了弓,(别的)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呢?”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他(的胸怀还)不(够)大,应该说‘(这个)人丢了弓(那个)人得到它’就可以了,为什么(得到弓的)一定(是)楚国人呢。

”孔子所说的(是)大公啊。

11.【答案】至于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运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12.【答案】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

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参考译文】被世人看重的东西,与世人同样看重这些东西就叫做顺应风俗习惯;被世人所使用的东西,与世人同样使用这些东西就叫做物尽其用。

如果违背众人的意愿,就会遭到习惯势力的反对;如果伤害了众人的感情,就会被习惯势力所摒弃。

因此,人们的心思尽管不同,但行为却能互相一致;人们的爱好尽管各异,但所使用的东西却能相同。

这就是风俗习惯对人们所起的统一作用,也是物质对人们所起的修治作用。

所以,对风俗习惯的作用不可不慎重对待,对物质的修治作用不可不认真加以选择。

13.【答案】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参考译文】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14.【答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参考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

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

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

《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5.【答案】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

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参考译文】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

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

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

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16.【答案】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

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参考译文】从前你走路,得力于脚,而受着心的支配。

把这个道理运用到驾车上,就是用缰绳和嚼口协调驾车的马,用吆喝的声调调整马的进退徐疾,胸中有一定的尺度,手里掌握着适当的节奏。

在内得之于自己的心意,在外能与马的意愿相契合,这样,就能进退合乎标准,使车马旋转拐弯合乎规矩,跑了很远的路还气力绰绰有余,便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

17.【答案】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参考译文】因此,古代从事著述的人全力投身在写作里,思想感情表现在著作中,不借助优秀史官的文辞,不倚靠显赫人物的势力,声望名气自然而然传到了后世。

所以西伯虽然被拘囚,还推演出《易》,周旦虽然很显贵,仍然写作了《礼》。

他们不因为贫穷而不努力,不因为安乐而转变想法。

这样看來,古人轻视尺长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阴,就是害怕时间白白地过了。

18.注①尸:尸祝,主持祭祀的人。

【答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参考译文】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

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