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淮阴侯列传
秦汉之际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项羽,一为韩信.项羽用兵如火,千里奔袭,简洁明了,以一当十,勇猛阳刚。
韩信用兵如水,因物赋形,无孔不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正如孙子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的“汉中对”,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
司马迁也称赞他“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后世人称他为“兵仙”,理固宜然!
作为秦末风云一时的人物,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感慨颇多,时势造英雄,韩信不愧为国士无双。
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第一:运气好。
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亡魂,也就不会有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一生。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第二:脸皮厚。
韩信年轻时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然后被亭长之妻逼走后,又在漂母那竟漂数十日,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无一不体现韩信的脸皮厚。
第三:有真材实料,善于谋略,屡出奇兵。
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为刘邦的称王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勋。
第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
第五:心胸宽广,知恩图报。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
按理说,他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结局应该很完美,不应该很悲惨,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这当中,最主要的是他没有能够抓住机会,错失良机,而在最后,则又逆势而为所造成的。
千载之下,仍让人嘘唏不已。
我想说一下自己对韩信悲惨结局的一些想法:第一:脸皮厚却心不黑。
这是李宗吾《厚黑学》里对韩信的评价,也是从根本说明了韩信最后结局悲惨的原因。
当时,当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然后内修明德,养其民,招贤纳士,外封侯,自己来称霸天下。
更何况你功高震主,刘邦将视你为威胁,肯定会想方设法夺你的兵权和地盘,更举了战国时代的文种,范蠡的前车之鉴来告诫他。
可惜,韩信心不够黑,因为刘邦曾经给的小恩小惠而错失良机。
第二: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
我在想韩信为何不效萧何自污以自保,或效张良从赤松子游?而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本该吸取教训,可是他却“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最后轻信知己萧何的话,以致身死。
第三:政治上过于天真。
韩信失势前没有完全看透刘邦这个人,认为刘邦会念在自己功劳上厚待自己,失势后,韩信却心有不甘,不识时务地和陈豨一起起来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
第四:轻信于人。
最终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代人杰,就这样陨落。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的话,那么至少会有以下两种结果:第一,如果当时,韩信能够相时而动。
在楚军和汉军相持不下之时,采纳蒯通的建议,能够保持独立,两利而俱存。
让他们两个斗的你死我活,而信则从中取利。
内修其民,广纳人才,外封诸侯,说不定称王的就是他了。
即使,项王败下来,韩信至少也会成为刘邦强有利的对手,汉王的天下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安定下来。
第二种结果,在后来失势之后,若能保持淡定和从容,应势而为,辞官。
我想,汉王肯定难很高兴的应允,因为他始终视韩信为威胁,真怕他会起来造反,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如果,自己能抢先用行动打消他的顾虑,也不至于被他人所害,遭受夷三族的惨痛后果。
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改写,只是他的经历,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启迪。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其优点而学之,观其缺点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