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P145(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C.人言公之畔D .秦之纲绝而维弛解析:选D o A. “能”同“乃”,“罢”同“疲”;B. “倍”同“背”;C. “畔”同“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B .信由此日夜怨望.望:怨恨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D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解析:选D o弟:但,只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A .欲东下井陉击赵B .羞与绛、灌等列C.水上军开入.之D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解析:选C o C项与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知其不用A .何为为我禽B .冤哉亨也C.辞于淮阴侯 D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解析:选A o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信认为,虽然陈稀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
陈稀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稀非常相信。
B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 •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
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解析:选D。
D项,“实属不该”有误。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3分)译文:........................................................... . .......................(2)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4分)译文:........................................................... .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3分)译文:........................................................... . .......................答案:(1)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2)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为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也与众不同。
他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3)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二、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注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项梁败,又属.项羽属:跟随B .坐法当斩坐:因为C.虽为将,信必.不留必:一定D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拜:授职解析:选B。
坐:犯罪。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过人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⑤吾为公以为将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A .①②③ B.④⑤⑥C.③④⑤D.②④⑥解析:选D。
①说的是韩信跟随项梁叔侄的经历,③说的是滕公对韩信的举荐,但刘邦并未看重,⑤说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许诺。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项羽,后投降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B .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
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
D •本文刻画传主的形象与课本选段有所不同,文章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表现了韩信出类拔萃的才能。
解析:选D。
A项,“投降”说法不正确;B项,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C项, 强加因果。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4分)译文:...........................................................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6分)译文:........................................................... ........................答案:(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2)大王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参考译文: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
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不斩杀他了。
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
滕公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
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
”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都没去追赶;说去追韩信,是骗人。
”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
大王想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
”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是要逃走的。
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
”汉王答应了。
三、语言表达(11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解答此题,要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明白其语境。
第①道横线应填的是个问句,其下文讲“文化就是”,可知此处应填的是文句“什么叫文化”。
第②道横线应填的也是个问句,其上文讲的是“素质”,下文讲的是“得”之处。
因此此处应紧承上文填入“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之类的问句。
根据第③道横线的上文,可知此处讲“好素质的得来之处”,结合文段开头,不难知道这里应填入“读书”之类的语句。
答案:①什么叫文化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12.下面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徽标图像(主体图案为蓝色,颜色由浅入深),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