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及其影响
当前次贷危机的低谷尚未度过,欧债危机开始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曲折难测,并且不排除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在此我们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具体内容如下:
一、欧债危机的产生及发展
次贷危机之后,为抑制经济下滑,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实施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欧洲各国人口结构与福利政策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使得原已负债累累的欧洲各国政府债务负担加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此背景下爆发。
随着欧洲各国政府财政赤字预期的上升,惠誉、穆迪、标准普尔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财政状况不佳的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分别进行多次下调,并陆续对欧洲多家金融机构进行了评级下调,随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国债信用也遭到了降级,10月,惠誉又进一步下调了西班牙及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这无疑加重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全球资本市场随之动荡下挫,并进而再次出现银行信贷收紧,及私募投资收缩,欧债危机呈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专家认为: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第一阶段肇始于私营部门的私贷,标志事件是雷曼兄弟倒闭。
现在的欧债问题则可以看成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即危机从市场与企业层面蔓延至政府层面,
标志性事件是希腊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持续了三年之久的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它印证了“金融危机过后,必有财政危机”的普遍规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将全球经济危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私营部门的金融危机推进到公共部门的财政危机。
二、欧债危机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1、陷入严重债务危机的国家拖累外部经济增长,使欧元区经济整体处于衰退边缘。
由于欧元区域成员国推行单一的货币但分散的财政政策,这种制度结构代表了欧元区各国不同经济总量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实现财政政策的统一。
对于陷入严重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随着债务的不断增大,面临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退出欧元区,二是外部救助,但两种方式成本均较高昂。
在欧元区解体的情况下,将意味着欧盟成员国60年来取得的一体化成果损失,还将使德1、法等欧元核心国面临未来汇率升值、出口减少等持续的经济损失,这些代价是欧盟难以承受的。
在外部救助的情况下,需要各债务国削减财政支出,或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等方式逐步改变困境,短期内难以见效,同时也会拖累外部经济增长。
2、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或将引发欧洲银行业危机。
欧债危机的复杂性与严重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并已开始拖累欧洲整个银行体系。
由于欧洲各国银行都相互持有主权债务,如德国和
1德国是从欧元中获益最大的国家,因为欧洲货币的统一,使德国摆脱了马克不断升值带来的价格劣势,大大促进了德国的出口,使本国产品畅销于整个欧元区。
据瑞银集团估算,如果欧元区解体,欧元区“老大”德国第一年的损失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到25%,此后每年为10%。
按照去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估算,相当于第一年为7000亿到8750亿欧元,此后每年约3500亿欧元。
法国银行持有大量欧元区成员国国债。
一旦希腊等国债券发生违约风险,这些债券的价值将贬值,持有这些债券风险的上升必然会带给欧洲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较大压力,从而将可能导致欧洲银行业面临流动性全面收紧或流动性危机,甚至引发欧洲银行的严重亏损。
最近几周,穆迪下调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21家银行的独立评级,标准普尔下调了7家意大利银行长期信用评级,并将另外8家意大利银行评级展望调降至负面,德克夏银行10月4日接受法国和比利时政府救助,成为了第一家欧债危机冲击之下的问题银行,种种迹象进一步加深投资者对于欧洲银行业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如果欧洲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补充银行资本,欧债危机的不断升级将彻底暴露欧洲银行业面临的巨大风险,使其无力应对因希腊等国债券贬值引发的潜在损失,由此将触发欧洲银行业危机,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3、整个欧洲经济复苏进程变缓,全球经济增长率也将下降。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萨科齐10月10日联合发出承诺,将在10月底拿出关于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并将向欧洲的银行注资。
根据当前欧洲危机进展境况,我们认为,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10月底的解决方案能否有效推行并取得成效尚难以判断,不排除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出现主权债务违约,将会使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蒙受损失而引起连锁性违约甚至破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尽管欧盟成员国正在努力使这种可能性降至最低。
可以确定的是,由于欧盟债务国被迫紧缩财政政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欧盟救助国的财政支出,加之欧洲银
行业流动性紧缩,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在与虚拟经济投资信心减弱的交互作用下,整个欧洲经济复苏进程变缓,全球经济增长率也将下降2。
三、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
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综述,我们可以借鉴一下10月11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报告称: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危险期,美国经济疲软程度超乎预期,债务上限谈判僵持不下,导致美国主权评级被首度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并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欧洲银行业危机再现,风险敞口持续增大。
由于市场大幅动荡,“二次衰退”风险急剧上升,发达经济体央行再度携手合作注入流动性。
总体来看,尽管上半年一些短期性的冲击因素逐渐消失,但第三季度全球经济疲弱复苏的步伐依旧超预期,对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将维持在3%,下行风险依然较大。
在整体疲软的大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已悄然转向。
四、欧债危机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1、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及外汇储备会产生一定影响,并可能加大人民币升值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经济体之间关联性增强,在欧债危机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也难以独善其身。
欧盟是我国第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大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下调0.3%及0.5%,均降至4%的水平。
IMF预计,今年美国的经济将仅增长1.5%,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则为1.8%。
欧元区17国今年的经济增速仅为1.6%,日本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为-0.5%。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9.5%,明年经济将增长9.0%,低于前期预测水平。
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对欧盟出口额占对外出口总额约20%;此外欧洲各国也是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主要对象,据IMF数据推测,我国外汇储备约有25%投资于欧元资产。
欧债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造成实际需求下降、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减少,二是导致欧元资产贬值、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
从我国对欧盟出口所占比例以及对欧盟外汇储备投资比例上来看,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直接影响程度有限。
但由于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国家资产质量变差,国际投资热钱转投欧元市场以外的中国等国,以及美欧等国为缓解债务危机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均可带来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加大我国人民币升值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2、欧美债务危机目前尚不足以动摇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但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变缓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速变缓已成定局。
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进行趋势分析(图1),2011年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平稳,但均值较去年存在小幅回落。
尤其PMI分项指数中,8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3%(2009年5月份以来制造业首次出现50%以内的衰退情况),9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9%,而9月份内需新订单也出现突然下滑,预示经济增速总体还是趋降态势,特别是出口增速回落较大。
3、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难度加大。
自2010年下半年起至今,我国宏观经济既面临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也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宏观经济政策从前一时期全面扩张的反危机状态“择机退出”,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滞胀威胁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反通胀目标的选择和政策力度的控制遇到了特殊困难。
此外,美欧等国推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向国际社会输出通货膨胀,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相应地增大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各类因素所形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如何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点和难点。
风险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