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复习学案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2.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和雪繁密的样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坐落在高处④谓太守自谓称
临溪而渔靠近,在……旁边太守谓谁是
⑤乐山水之乐乐趣
乐其乐以……为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关系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到⑩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词,无实意⑾其其西南诸峰代滁州城名之者谁代指醉翁亭颓然乎其间代众宾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太守之乐其乐他的,指太守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能同其乐大家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助词,无实意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故自号醉翁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杂然而前陈者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做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三、文意理解
1.文中成语:【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真相大白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2.用文中原句填空
①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②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③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⑦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⑧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这篇课文,抓住“乐”这条主线,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5. 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6、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
8.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即可。
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9.“醉翁之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10.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
1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12.同为逆境中的借景抒情寄意之作,你认为《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积极进取,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侧重表现欧阳修与民同乐、豁达乐观的精神,但也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
附本文的构思:
1、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2、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③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3、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4、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