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文言现象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承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快乐,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摆开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射者中【射:古义:投壶;今义:射箭】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特殊句式1.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1、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
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3、.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4、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2分)答: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系于民,关注民生,为民造福,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5.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6.【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3分)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
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7、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8、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
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答案(二)1.(1)繁衍滋长(2)命名2.既得斯泉/ 于山谷之间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5.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6. 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7.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
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
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
乙文用散句描写。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