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18根瘤: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生的固氮细菌而形成。
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19菌根: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从高等植物根中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或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而又供给高等植物氮素和矿物质。
20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21: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2群落: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3:生态系统:狭义: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广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24生态入侵: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
*25: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26生态出生率:指在实际环境条件观察到的种群的出生率。
*27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28: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
*29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30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31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32自疏现象: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
*33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34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35森林群落“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
*36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为旱生演替。
*37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38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结构:指中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
39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40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个层次。
4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42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43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
二、简答题1、生态因子的种类及其作用特征?生态因子分为五类,分别是: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作用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一个因子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B)一个因子的生态作用需要有其它因子配合才能表现出来,同样强度的因子配合不同,生态效应不同。
C)不同生态因子的综合,可产生相似或相同的生态效应。
2、非等价性: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主导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空间、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
3、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前面提及各个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另一因子增加而得到调剂或补偿,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然而,生态因子之间又是不可代替的,温度再高也决不能代替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土壤养分再丰富也绝对代替不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
2、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1、光合作用: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的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作用的消耗。
当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它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强。
2、叶片适光变态:叶片是树木直接接受阳光的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上受光的影响最大,对光具有适应性。
由于叶片所在生境光照强度的不同,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往往产生适应光的变异。
3、光照强度对森林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1)充足的光照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率。
2)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营养积累,促进林木的开花结实。
3、日照生态类型有哪些?1)长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超过其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通常需要14h以上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
如落叶松、杨树、柳树、榆树、樟子松、油松、凤仙花等。
2)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短语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一般需要10h小时以下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
如卷耳草、牵牛花、紫杉等。
3)中日照植物:指昼夜长短比例近于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甘蔗中的某些品种,开花需要12.5h。
4)中性植物:指开花受日照长短影响较小,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便能开花的植物。
如蒲公英、黄瓜、四季豆、番茄等。
4、树种耐阴性的鉴别途径和影响因素?鉴别途径:1)根据树种的更新特性进行鉴别,能够在空旷地或采伐迹地上更新的树种判别为阳性树种;能够在林冠下完成更新树种为耐荫树种。
2)从外部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3)生理特征:根据树种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判断树种的耐荫性是现代植物生理生态学常采用的方法。
利用现代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在短时间内可以测定供试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求出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根据各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排序,可以比较树种的耐荫性。
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1)年龄: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幼苗阶段耐荫性较强,尤其是壮龄后需光较强的光照。
2)气候:温暖湿润条件下树木的耐荫能力较强干旱、寒冷条件下的强。
3)土壤:同一树种生长在湿润肥沃土壤耐荫性较强,而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上耐荫性较差。
5、低温造成的危害?1)寒害又称冷害,指气温降至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
2)冻害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称冻害。
冰点以下,植物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冰的化学势、蒸气压比过冷溶液低,水从细胞内部转移到冰晶处,造成冰晶增大细胞失水。
3)霜害4)冻举又称冻拔,是间接的低温危害,由土壤反复、快速冻结和融化。
经过几次冰冻、融化的交替,树苗会被全部拔出土壤。
遭受冻拔危害的植株易受风、干旱和病原危害。
冻拔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多发生在土壤粘重、含水量高、土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
变温环境-低温危害5)冻裂下午太阳直射树干,入夜气温迅速下降,由于干材导热慢,造成树干西南侧内热胀、外冷缩的弦向拉力,使树干纵向开裂。
受害程度因树种而异,通常向阳面的林缘木、孤立木或疏林易受害。
冻裂不会造成树木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入侵的途径。
6、高温造成的危害?1)生理干旱:这是另一种与低温有关的间接伤害。
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称为生理干旱。
(夏天中午浇花)2)高温危害:直接伤害:破坏细胞膜;蛋白质变性等。
间接伤害:代谢异常,植物逐渐受害。
3)皮烧强烈的太阳辐射,使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死亡。
多发生于树皮光滑树种的成年树木上,受害树木树皮呈斑状死亡或片状剥落,给病菌侵入创造条件。
4)根颈灼伤土表温度增高,灼伤幼苗根茎。
松柏科幼苗当土表温度达40℃就要受害。
夏季中午强烈的太阳辐射,常使苗床或采伐迹地土表温度达 45℃以上,而造成这种危害。
灼伤使根颈处产生宽几毫米的缢缩环带,因高温杀死了输导组织和形成层而致死。
7、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A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B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2)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8、风对植物的影响?(详见课本48页)1)风影响植物的生长、生理活动于形态。
2)风影响植物繁殖3)风的破坏力9、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
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
(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