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

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

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其一,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点、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

作者继承了启蒙时代世界主义者的世界史观念,打破了以兰克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世界史体系,不是从欧洲一隅而是从全球的整体视野来展开世界史。

在他看来,以兰克为代表的那种世界史体系关注的是欧洲,因此在此体系上扩大的世界史显然已不适合当今时代的需要了。

而当今时代的世界格局要求历史学家打破西方中心论的世界体系,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考察世界史,于是便产生了以《全球通史》为代表的新的全球史。

其二,它改变了世界史撰写的国别史、地区史拼凑组合的方法,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

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

不从全球性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出发考察世界史,就不足以称为世界史,1500年以前世界史是如此,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更是如此。

其三,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

世界史之所以称为世界史,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当代性和全球性。

当代性决定了全球性,因为当代世界已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而全球性不但体现了当代性,而且是世界史了灵魂。

历史学家之所以必须根据当代人的要求而重新考察和撰写世界史,这不是因为过去的历史著作不够真实,而是因为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产生了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答案。

其四,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

倘若对世界史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我们就能根据各种历史模式来洞察未来的一般趋势。

从理论上来说,世界史作为一门科学,其功用不是预言,而是提供一种考察和认识过去与现在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能预言未来的特定事物,但却能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可能性。

其五,它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予新意,赋予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作者贯穿在其书中对对历史富于见解一些思考:
一、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纵观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汲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

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

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

它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同时选择了机会和压力。

如果没有抓住机会,这种接近则包含着不断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威胁。

相反,那些与世隔绝或奉行闭关守国政策的民族,其文化和社会发展则多半停滞不前。

随着人类历史的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二、遏止领先法则。

它表明,在历史变革时期,处于最适应和成功的社会要想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是最困难时期的。

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可能更适应变革并在变革中逐渐取得领先地位。

作者指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但这种发达成了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与之能相竞争的国家和文明那里没有所需的和值得学习的东西,在一个发生在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中国人却安逸自在、心满意足、自高自大,最终因没有适应这种巨大变革的时代而落伍了。

相反,恰恰因为中世纪西欧人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准备渴望学习和适应。

最终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该转变的先锋和受益人。

我们目前正处于又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不断加速变化的年代里,适应能力或如何把握这种变革对个人和民族的成功或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三、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

作者对历史的考察,目的是要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潜能,认为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不仅可以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而且有助于把握未来。

如,即使是原始社会,它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所揭示的人类是一种合作的动物、人类最初的互相合作的社会关系在人类早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又如自由探究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多种形式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的强调——所有这些构成了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作者认为,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层与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

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了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
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而“希腊奇迹”背后的根本要素恰恰是五世纪希腊城邦中人们实现的现代性飞跃。

四、人类技术的魔影。

作者指出,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

技术惊人的发展往往用来使少数人获益而使多数人遭殃,从而呈现了这种状况:技术被运用多少就被滥用多少。

技术的高速度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但这种社会变革总是遭到人们的拼命抵制。

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造成了几千年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

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进紧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

技术的魔影促使人们同作者一起思考:为什么人类取得空前的优势和成就的现时代也是物种灭绝的可能性首次成为非想象的可能性的时代?尽管技术是人类的独特创造,但人类目前正面临着驯服技术这一极为艰难的任务。

作者指出,我们的任务是推进社会形式,使之能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在这种社会形式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而不是摧毁它。

《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