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基本信息: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译者:吴象婴,梁赤民简介: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

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

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

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5.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

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时,妇女占主导地位(即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男子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群体打猎,于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男子占据了对妇女的统治地位(即父系氏族社会)。

6. 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对神有了信仰。

这些信仰导致了巫师、巫医的出现,在艺术、社会生活中得到反映。

7. 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

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

8. 直到公元前40O0年前后,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

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

9. 智力的发展让人类学会使用工具,这是人能够如此快速适应环境并爬上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

但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惧怕自然力,于是他们创造了神并开始信仰神,把对神的信仰贯穿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由此形成。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1.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制作石头工具;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

2.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他们的生存取决于对周围动植物的实际了解。

3.人类之所以推迟很久才转向农业的原因是,①缺乏这样做的动力。

②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为数较少。

4.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称之为"原始农业"阶段。

5.人口的增长、粗放农业的生产形式、当地的有利自然环境促使农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6.中国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已作为旱地作物得到种植。

7.小麦和大麦在它们的发源地——中东是被种植在水田里的。

8.芭蕉属植物和亚洲薯蓣属植物在雨林地区也能茂盛地生长,所以,它们和铁器的传入成为农业迅速传播到非洲大陆南部的原因。

9.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地带的小麦区。

10.公元前1500至1000年是畜牧业兴起的阶段。

11.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学会了用生粘土制作陶器。

12.经济平等和社位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的村社的明显特征。

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使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妨碍因素:人们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

13.农业革命的影响:①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因此,新石器时代村庄取代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

②棉纺织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③部落政治组织出现。

④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

⑤人口增长。

⑥给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1.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一片平原。

2.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

3.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过渡时期,灌溉和冶金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4.最早提炼的金属大概是铜。

到公元前3000年时,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铜里面加少量其他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

5.犁的发源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牛拉犁的意义在于,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动力。

6.公元前3000年时,风也得到了利用,当时已有了制作粗陋的横帆。

横帆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成功地利用人造的力量作动力。

7.古代文明时期的贸易大多取道水路。

8.后起的阶级分化是文明的特征。

9.祭司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权贵,他们不仅主管各项宗教活动,而且还管理大量的经济活动。

他们还承担极为重要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职责,同时,他们还大大促进了各种技艺的发展。

(因为手工业品的产量不是取决于世俗市场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寺院的需要。

)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

10.世俗的国家和帝国兴起后,非农业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

11.先是自治的农业村社,接着是祭司集团控制的小国,最后是由王朝统治的、具备一切文明特征的帝国——这就是以上所述的长达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

12.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美索不达米亚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

2.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

文字成为使人类诸文明的文化结合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3.苏美尔人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各种具体需要,不仅发展了文字,而且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

4.苏美尔人把自然的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归结于神,他们无比地尊敬神,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

因此他们发展天文、占卜术以了解神的意志。

5.汉莫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①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②阶级歧视;③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④颁布许多"福利国家"的规定;⑤具有现代人之前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持静止的观点。

埃及6.埃及文明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7.安全的地域环境和尼罗河的福泽让埃及文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文明。

8.埃及最开始分为上埃及国王和下埃及国王,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始了史称的王朝时期。

这时,埃及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不仅有专职的行政官员、士兵、宗教首领和艺人,而且还有文字。

9.显著的政治连续性是王朝时期的主要特征。

10.埃及人的宗教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他们的神话和神学缺乏连贯性。

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11.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是埃及文明的最后一个特征。

国家不仅控制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而且还负责产品的分配。

12.埃及人发明了玻璃着色,而且是最早鞣制皮革的人,他们的纺织业也毫不逊色当今。

印度13.印度文明由本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村社与公元前三千纪初叶从俾路支山区向南迁移到印度河流域的外来农人共同创造的,兼备两者各自的特点。

14.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

15.波斯湾的巴林岛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间站。

16.印度城区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建筑物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砖的尺度统一。

17.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

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

中国18.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朝人(蒙古族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

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

19.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到宗法制影响)20.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21.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

22.对青铜冶铸业的垄断使商朝社会的阶级分化更加尖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