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读后感霍利斯·B.钱纳里,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1918年生于弗吉尼亚洲,195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荷兰经济学院荣誉博士。
他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世界银行副行长等公职,1965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至今。
他还是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会员、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
钱纳里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产业联系经济学》(合著,1959年)、《工业化进程》(1969年)、《发展计划研究》(1971年)、《发展型式,1950-1970》(合著,1975年)、《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1979年)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是作者80年代研究的新成果。
198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通过多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三种各具优劣的发展工业化型式。
本书所提出的理论思想及其具有特色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对于各国发展战略的制订、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所主张的将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计量模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的方法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也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是第二、三、四章,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是对结构转变及其同总量增长的关系做出总的概括。
最终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不同所在,对发达国家而言,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以及劳动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出口和资源再分配这样的结构变量。
战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般来说,结构转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结构转变的第一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指农业)。
在这一阶段,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制成品的有限需求不能使制造业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来源。
同时在这一阶段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力增长加快,全要素增长率极为缓慢。
结构转
变的第二阶段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
在第二阶段的多数时期中,资本积累的贡献一直较高,这是因为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转移所导致的。
在第三阶段,就需求方面而言,制成品的收入弹性开始减少,并从某一时点起,制成品在国内总需求中所占分额也开始下降,并且要素投入的综合贡献减少。
根据经济结构和贸易政策,可将准工业化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外向型初级产品生产导向的国家、内向型国家、中间型国家和外向型的工业生产导向国家。
初级产品生产导向战略和内向型战略,往往造成制成品出口的水平较低,结构转变也较为迟缓,而外向型的工业生产导向战略,则趋向于加速制成品出口的增长以至于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
当然以上内容只是长期的分析,短期内不同贸易战略与总增长结构的关系也相当重要,可以将发展实绩与政策选择联系起来,更能探讨贸易战略、需求结构和全面增长的联系。
事实上,那些能够选择并能够采取开放发展战略即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基础的国家,总是比那些采取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有更快的增长率和更高的结构转换率。
因为从出口方面讲,贸易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生产得以专业化,进而超越那些由有限的国内需求所强加的限制,扩大一些特殊部门的生产,相应的,制造业出口的扩张也能促进规模经济和更迅速的工业化。
从进口方面讲,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利用日益增加的中间投入,通过进口能够比仅仅通过扩大国内生产更快的取得这些中间投入来改变它的投入产出结构。
根据钱纳里对工业阶段的划分以及国家类型的定位,我国应该属于工业化中期的外向型工业生产导向的国家,制造业发展速度快,对经济增长贡献大。
并且现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高,进出口贸易份额大,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出口的政策,按照书中原理,贸易战略的贯彻主要通过贸易政策手段予以实施。
出口导向战略的特征主要是运用出口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出口,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WTO等多边贸易组织在本质上就有排斥进口替代的属性。
同时,为了倡导公平竞争的原则,不断地收缴出口导向战略赖以立足的出口刺激手段。
并且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为了转与中国贸易的巨大逆差,试图打压抑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发展。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应该积极运用比较优势的理论,发展优势产业;同时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手段,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当然我国也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贸易上,也需要通过
积极扩大内需以提高经济的增长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
再者,我们知道需求的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对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迫切需要促进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通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杨子颖
经济1302
13040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