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鲜保活技术的应用依然呈两个极端:对池塘和工厂化养殖车间关注的多,对运输和暂养环节关注的少;水产养殖技术为少数技术人员掌握的多,非专业人员掌握的少。
即便有运输和暂养技术介绍,也是操作复杂、耗时长,设备与耗材成本高昂,并不适合快速流转的海鲜流通业需要。
海鲜买卖,以活为贵,死则贬值。
千方百计提高海鲜成活率,可使海鲜保值或增值,因此是广大水产从业者的心愿。
对于大多数海鲜流通业者而言,真正需要的是道理易懂、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成本低廉的海鲜保活技术。
德礼渔家从事海鲜运输与暂养工作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经验。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整合大连水产学院、宁波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并多方与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老司机、老水产人请教,专门编撰了这本针对海鲜运输和暂养的操作手册。
我们希望本手册能为广大水产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帮助,希望为那些初入行、不懂要领者提供方法,为那些屡次碰壁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人提供光亮,为那些凭直觉和习惯做事的人提供规范,为那些勤劳诚信的人提供效益。
老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欢迎广大水产界朋友批评指教,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海鲜高密度运输与暂养操作手册》真正成为水产流通业者的工具书。
说明本手册适合:渔船运输保活;水车运输保活;干法运输保活;实时抽取海水的开放式暂养池;封闭式水循环暂养池;玻璃缸水族式暂养。
海鲜死亡原因分析海鲜死了,一定有原因。
海水动物和其它动物一样,对病菌侵袭和机体损伤都有一定的免疫和修复能力,并不是受到损伤和病菌侵袭就得病、死亡,只有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海水动物才会生病、进而死亡。
按照死因,从大的方面说包括两方面,一类是外界致死因素(外因),一类是自身因素(内因)。
外因包括:一、物理原因。
如:网衣拉伤;挂在网衣上(或网内)时受海浪拍打;饥饿;高密度运输时海水动物间的碰撞、挤压、弹击;干露时风吹;干露时日晒;干露时间长;温度过高或过低;短时间内温度变化过快导致应激反应;盐度过高或过低;短时间内盐度变化过快导致应激反应;溶解氧过低;光照太强烈;水中悬浮颗粒多、浊度高影响水生动物正常呼吸;二、化学原因。
如:ph值过高或过低;短时间内ph值变化过快导致应激反应;重金属含量高;柴油泄漏进水箱内;海水污染;鱼虾蟹体腔和腮排泄的有毒氨气得不到充分排解;水生动物粪便、微生物尸体、水生动物残尸残肢、大分子有机物腐败;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高。
三、生物原因。
如:由细菌感染疾病导致的死亡;由真菌感染疾病导致的死亡;由病毒感染疾病导致的死亡;由寄生虫感染疾病导致的死亡;水生动物自残(如章鱼);水生动物混养不当导致相互残食(如章鱼和螃蟹);同一种水生动物之间的相互攻击和残食(如皮皮虾);内因包括:健康状态;机体免疫力强度;找到死因,就可以采取措施延长存活时间、提高成活率。
降低海鲜死亡率的原则:使用渔药、预防为主有病治病,无病预防,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人体养生学道理了。
然而目前在渔船、水车、门市、饭店等各个流通环节,海鲜还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对于高密度存养的海鲜而言,怎么会不感染疾病而致死呢?因此我们要树立使用渔药、预防为主的理念。
这是因为:一、海水动物得病不易察觉。
待到发现时,病情往往已很严重,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有些疾病尚无良方。
虽如此,提前预防却可能使此类疾病不发生。
三、提前预防投入产出比高。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的话,提前预防,几百至数千斤海鲜,仅需十几分钟时间、几元钱。
提高海鲜成活率三件事:改善水环境、杀灭病原菌、提高机体抗病力提高海鲜成活率,说白了就是要做好三件事:改善水环境、杀灭病原菌、提高海鲜抗病力。
水环境因素包括:水源;盐度;ph值;水温;溶解氧;水体过滤;水体解毒;水深;藻类;光照;气压;声响震动。
杀菌消毒即杀灭或抑制危害海鲜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
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有害的,还有一些有益菌可改善水环境和吞噬有害菌,这部分有益菌要培养。
杀菌消毒包括:水箱和工具消毒;机体消毒;水体消毒;饵料消毒。
提高机体抗病力包括:避免海鲜受伤;合理搭配混养品种;合理设计放养密度;饵料管理;饵料添加剂管理;营养素施加。
改善水环境、杀灭病原菌、提高海鲜抗病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水环境好,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海鲜的抗病能力增强;病原菌被杀灭或繁殖受抑制,可减少有害微生物对水环境的破坏,减少海鲜疾病的发生;海鲜抗病力增强,可提高对不良水环境和有害微生物的耐受力。
改善水环境(一)水源并不是所有的水源都适合水产养殖。
水源一般涉及:自然海区海水、深井海水、人工海水三种。
4、对于水产运输而言,纳米氧管气泡小且密,有助于保护海鲜不受损伤。
而氧排常会造成底层海鲜死亡。
5、在水中浮起、缓慢上升的小泡泡形成千万条水流,在水桶/池内形成宝贵的微流水条件,活水有利于水生动物生存。
6、有利于好氧性分解细菌(如芽孢杆菌)生长繁殖,将水中的粪便、残尸等有机物分解,消除水体污染。
7、有利于好氧性解毒细菌(如硝化细菌)生长繁殖,将水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降解。
8、好氧性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消耗氧气,高溶氧可保证有充分的氧气供应。
9、抑制有害的厌氧微生物活动,不使其分解出对水生动物危害极大的尸胺、硫化氢、甲烷、氨等10、充足的在水中成雾状分布的溶氧小泡泡,能“迫使”溶解在水中的氮气、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逸出水面。
11、气泡的充分搅动,可使池内受热均匀,避免因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水生动物受伤。
12、提高水生动物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耐受性,延长存活时间、提高成活率。
研究证明,一般溶氧条件下(5-6mg/L),氨气浓度达到0.98 mg/L,中国对虾96小时内死亡一半,氨气浓度达到1.36 mg/L,中国对虾48小时内死亡一版,而在溶氧过饱和条件下(10-12mg/L),氨气浓度达到1.52 mg/L,中国对虾才会在96小时死亡一半,氨气浓度达到2.37mg/L,中国对虾才会在48小时死亡一半。
为防止断电造成水中溶解氧不足,事先购买固体氧,断电时投放。
测量水中溶解氧含量用溶解氧测试剂。
具体操作见说明书。
增氧机、氧管应有备份,以便更换改善水环境(六)水体过滤水体过滤主要是物理过滤,清除、过滤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固体物质的主要危害体现在:1、沙粒、浮泥、固体碎屑、胶体等悬浮物质易使水体浑浊,影响水生动物正常呼吸,干扰用药量、影响药效。
2、海鲜残尸残肢、藻类和浮游动物尸体、残饵、粪便、有机碎屑,在水中腐生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会腐败变质,产生氨气、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毒性物质。
在高密度暂养条件下,水质一旦变坏,便会使海鲜感染疾病、死亡,染病或死亡的海鲜又会引发周边海鲜染病、死亡,不久即会爆发集体性死亡,因此必须进行水体过滤。
物理过滤的第一步是暂养设施的清洗,要在未装入海鲜前清洗干净,包括:池子/桶,筛盘,抄子等。
第二,海鲜表面一般粘带有浮泥等杂物,渔船上一般少清洗,但从渔船运至水车上时应尽量清洗,至于暂养池则一定要清洗。
清洗海鲜,可用洁净海淡水,也可在海水中浸泡数分钟后取出。
第三,设过滤装置。
渔船、水车、暂养池都应有过滤装置。
渔船和水车的暂养水箱相似,只能在箱外过滤,水由箱底部流出,经过滤器流回箱体上部,以此实现水循环;为保证水流通畅,箱体底部应有适当空间;过滤器应配备小型水泵做动力。
暂养池可设过滤池,养殖池水通过水位差统一流至低处有滤料的过滤池,过滤后水经水泵由过滤池再流入养殖池(也可在养殖池上方设过滤装置,或上、下过滤装置都用),以此实现水循环。
滤料上面的杂质要及时清除;污浊、不再有效的滤料要及时更换。
第四,人工排污。
自动排污效果总是不彻底,总会有一些杂质滞留在养殖池内,此时便需要人工排污。
渔船、水车由于暂养密度大,箱内筛盘叠放,不便于清除污染物质。
但在暂养池中可做到,面积较大的锅底形水泥池,每天至少两次人工推池,即用拖把驱赶着海鲜、人由四周向中央螺旋式行走,最后将杂质由中央排水口排出,一般50平米水泥池2-3分钟即可完成;平底边角排水的养殖池,或用抄子,或用拖把,或手捡,总之要将未能自然流到过滤池的有机碎屑及时清除。
第五,暂养池内的死亡海鲜,要及时捞出,避免污染水质。
海鲜死亡,一般体色发白、身体倒翻、静卧不动,容易识别。
改善水环境(七)水体解毒养殖水体有毒物质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离子去除已在水源处理一节介绍,不再赘述。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来源:1、海鲜残尸残肢、藻类和浮游动物尸体、残饵、粪便、有机碎屑在腐生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
2、海鲜自身新陈代谢产生,一般1kg重的海鲜,每天排泄的氨气为1g。
3、浮游动物每天每平米水面产生的氨氮为6.75-35.2mg。
4、有机硫酸盐、硝酸盐降解。
氨氮(NH4-N)的毒性主要通过分子氨(NH3)发挥作用,水温越高、ph 值越高,分子氨在氨氮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毒性越大,如水温22度、ph值10时,分子氨在氨氮中含量为80%。
氨的特性是,总是由ph值高的一边渗入ph值低的一边,所以当水中的ph值高于海鲜体内的ph值时,氨气会浸入海鲜体内,造成血氨中毒;氨能够将海鲜体内的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氧化成含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使海鲜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当氨含量0.01-0.02ppm时,水产动物会出现慢性中毒现象,一是干扰渗透压调节系统,二是易破坏腮组织的粘膜层,三是降低血红蛋白载氧能力。
当氨含量0.02-0.05ppm时,氨会和其它造成水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共同起迭加作用,加重病情并加速其死亡。
在0.05-0.2ppm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在0.2-0.5ppm 的致死浓度之下,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
养殖水体中分子氨的浓度应在0.02mg/L以下,在水温16度、ph值8.5的条件下,相当于氨氮0.25mg/L。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
亚硝酸盐的毒性体现在,其能够将海鲜体内的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氧化成含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海鲜缺氧窒息,导致免疫力低下、病原菌侵入,最终导致死亡。
当亚硝酸盐达到0.5ppm 时,鱼虾某些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体力衰退,此时鱼虾很容易患病,很多情况下鱼虾爆发疾病而死亡,就是由于亚硝酸盐过高造成的。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应在0.2mg/L以下。
硫化氢的毒性体现在,其与血液中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使海鲜缺氧窒息,导致免疫力低下、病原菌侵入,最终导致死亡。
氨的毒性随PH值增大而增大,但硫化氢的毒性随PH值降低而增大,当PH低于6时,水中超过90%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在水旁可闻到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即H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