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2)阶级根源——落后阶级的需要和宣扬(3)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过程片面地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3、怎样理解马哲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
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理论难点1、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1)错误。
(2)一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
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精神)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
唯心论也是一元论,此题说法以偏概全。
2、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1)错误。
(2)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基本原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 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第二,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
2.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运动的尺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把握运动。
(2)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3)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我们把各种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3.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使猿爪变成人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劳动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得以产生。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
4.意识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疑难问题1.世界的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1)错误。
(2)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学说称为一元论。
在一元论的哲学学说中,既有唯物主义一元论,也有唯心主义一元论。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哲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错误。
(2)这是旧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反应论。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不了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只是把认识看作是照相式的、消极被动的活动。
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旧唯物主义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代替。
(3)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3.错误思想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正确。
(2)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讨论话题熵定律与时空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
熵定律:在所有过程中,熵的增加是不可逆的。
此定律说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只能由有效能量转化为无效能量,系统的整体状态只能由有序变为无序。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i)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於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ii)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熵定律&时空观: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了“熵”的概念。
从微观上看,熵表示系统实现一定状态的或然率大小的量度;从宏观上看,熵显示一孤立系统中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能力的衰减程度。
它指出了自然的过程是有方向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世界是一个非稳定和有涨落的世界,整个宇宙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宇宙的运动不可能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不同的方向,同时它总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因此,宇宙永远处在运动、演化过程中,它的历史不可能有终结。
历史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不断向前发展。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熵定律&历史观:熵增加原理所揭示的趋势性也可以用来提醒我们的历史观。
熵和时间就像历史的两个车轮,总是向前滚动,世界毕竟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思维只能是越来越丰富,观念只能越来越开放,媒体只能是越来越透明,民主意识只能是越来越提高,这也许是一些人看到的“混乱”,但也恰恰是熵公理的真谛。
人生观:(1)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2)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
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熵定律&人生观:什么是低熵社会?低熵社会是人类在自觉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
在低熵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在感恩思想的指导下善待万物,自觉抑制生物学的自然贪欲本能,改变追求财富的最大社会陋习,还原人类生产的生物学本性,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情况下,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坚持“小即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熵流积聚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不仅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在自然环境系统中人与世界万物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望能够与生存环境系统实现长久共生,及共同进化的目的。
才望有一天当地球表面发展到不再有利于人类生存时,人类已经进化到了已经具备进入宇宙环境永续生存的时代。
低熵社会,是人类建立和谐社会最现实和最具体的可操作系统和表现形式,而低熵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当前来说,低熵社会就成了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本质和依据。
你对宗教和无神论有何见解。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强调观察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是由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的长期性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整体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实质是个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该一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