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身边的师德典范(2)

我身边的师德典范(2)

我身边的师德典范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我发现师德师风的典范就在我的身边。

教书育人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是有关良心的事业。

做一名老师不难,但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却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不但需要专业娴熟的知识和高于知识的智慧,需要巧妙方法和高于方法的能力,还需要专业修养和高于修养的人格底蕴和人格魅力。

我有些茫然,有些紧张,有些敬畏,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不知怎样来求索。

于是,我希望找到德才兼备的楷模来模仿。

其实啊,停下脚步,看看身边的老师,我才发现真正的好老师并不是遥不可及,真正的圣贤不只是在古书里,不只是在电视屏幕里,师德师风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和高举的旗帜,在我身边就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师德典范。

不会忘记,早晨进入学校时,无论春秋冬夏,都会看到陈校长在校园里来回巡视的身影和对老师们一声声关切的问候;不会忘记,学校领导们为改善教师们的工作环境而不懈的努力;更不会忘记,办公室里老师们一声声关切的问候和一次次真诚的帮助,这一切的一切,是老师们的爱心使然,责任使然,更是良心使然,这些,就是师德师风的最高体现。

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身边的好老师就是我学习的楷模。

师德师风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执着一种奉献,就是校长的兢兢业业,领导班子的团结向上,是每一个教师的朝气蓬勃。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诠释了师德师风的内涵。

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汪感动的泪水,一次倾心的交流,一番严厉的批评,一节精彩的课都无不体现着老师们的风采和内蕴。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脚踏实地干;没有望洋兴叹的感慨,却用滴水石穿的信念在前行;没有身为人师的骄傲自负,却在收获着一季又一季的桃李芬芳。

像陈百炼、周扩社、彭高武、杨娥仙、彭吉社等这样的老师,是他们的身教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像周扩社老师,无论上哪一节课,他总是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哪怕是上早自习,他也能提前十至二十分钟到教室,教学工作一丝不苟。

又像杨娥仙老师,她上的英语课,班上的学生个个都能聚精会神,课堂纪律非常严明,而在下课时,在她的办公室里,都能看到她的身边团团围坐,原来这是学生下课后自觉到老师身边进行英语单词或语法知识过关。

还有像陈百炼老师,他上的体育课,学生都感觉轻松有趣,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学生和师生的友谊。

再有像彭高武、彭吉社老师,他们虽然年长了,但丝毫没有以老卖老的意思,即使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也是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守候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

他们都是用一丝不苟的精神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备课到上课,从学生的课后辅导到教学反思,无不是处心积虑。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知识智慧的火花,这极大地鼓舞着我,我没有什么理由不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理由不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甚至激励我对待理化生实验工作一样,一点也不能马虎,对于仪器柜中的药品及器材,我都做到摆放整齐,对于各科实验的准备,我都是提前准备药品和器材。

受这些师德典范的影响,我开始用宽容理解去对待我所教的每一个孩子,关心着他们的方方面面,接受他们的每个优点和缺点,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正在茁壮成长;我开始用温暖和真诚去接待每一位家长,我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老师和家长的心是一致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教师让生命的光和热长久不息,让人间的真情在不断的演绎,让博爱之心不停的传递,这种基因的内涵和社会文明密码的进步深深地震撼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也深深地感动着我,我曾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我是否固守着我的岗位?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汇聚起来,灌溉的是良田万倾,照亮的是锦绣中华,哺育的是新的生命,撑起的是伟大的祖国”。

奉献是一首美妙的诗,奉献是一曲动人的歌,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

这样乐于奉献的老师在我身边有的是,像罗大勇、黄志平、何伟霞等就是我校乐于奉献的老师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生活的多彩,青春的亮丽,事业的辉煌;有他们这样的老师对待学生和教育学生,师生之间就不存在冲突,留下的只是暖暖的师生情谊。

这是他们有良好的教育方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他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也是他们一生对教育事业的伟大奉献。

是的,教育事业需要奉献,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奉献,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奉献,可亲可爱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奉献。

奉献我们的青春,奉献我们的智慧,奉献我们的汗水。

在奉献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获得真诚和坦荡。

我愿把青春无私的奉献,献给我伟大的教育事业。

然而,我做得还远远不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书育人更是一门学问。

我应该向身边的师德典范学习,做师德师风的探索者和引导者。

“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

”是啊,我们是孩子们理想风帆的导航者,是美好心灵的缔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传播者。

今天,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美的颂歌——我,会真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善待每一个生命,我,会衷情于教育事业!如何从身边的师德典范为起点,让自己做一位合格的好教师呢?。

1、要学会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其它的,要做到多而广。

词时我们也要学会对事的学习。

教师从事的毕竟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词事之间的关系。

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方便些。

2、要学会公平,对待学生要讲究原则,应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后进生。

如果是优等生犯了错不能从轻处理。

3、要学会爱学生,不管学生做了什么,你都要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体贴与理解学生。

让学生觉得你始终是受他们的。

4、要定教学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

就像海师的陈老师讲的——认真备课十年你可能成为不了名师,但是你认真写一年的教学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有开阔的胸怀,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耐心、宽容心与责任感。

最后,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从身边的师德典范得到启迪,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鼓励我要更加理性地认识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超向“感性”或都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鼓励我要做一各终身学习型老师,做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环境的老师;鼓励我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弄潮儿。

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也许,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要有克服因难的信心,才能取得好的开端,而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2016年9月28日C我身边的师德典范长沙县福临中学曹强一直以来,我就认为许老师(许德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许老师算是我校老教师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许老师对待工作一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从来没有懈怠过,更没有抱怨过。

许老师是一个爱学生的人。

许老师关心班里的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哪个孩子生病了,哪个孩子情绪有波动了,哪个孩子家里有困难而影响学习了,只要是许老师知道的,她都尽力去帮着解决。

她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叫李小玲,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与她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奶奶年事已高,家庭经济也不是十分宽裕,李小玲面临辍学的危险,许老师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家访,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在许老师的努力下,学校为李小玲免除了书本费,她还被列为学校特困生行列,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她送来书包和一些其他的学习用具。

这些点点滴滴的爱融入孩子的心田。

她经常在上学放学时都到办公室来转一转,为的就是见到许老师叫一声“许老师好!”“许老师再见!”也许,在她的心中,这是最能表达对老师的爱的一种方式。

虽然,许老师不再担任娟娟的课任老师,但爱还在延续,爱不会终止,因为许老师的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许老师在学生的心田中种下爱的种子,给予阳光和雨露,这种子就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爱的幼苗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许老师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我从心里都充满感激,因为许老师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我想许老师可能就是上帝给我打开的一扇窗吧!我家离学校比较远,不论我什么时候请假或有事,许老师就一句话:“没事,你忙吧!学生我替你管好了。

”等我来上课时,结果发现她的嗓子都哑了,喉咙都嘶啦,我说您去休息一会儿吧,让我替你上两节课,结果都被她婉言谢绝了,许老师,我从心底感激您。

许老师还是一个孝顺公婆的好儿媳。

许老师的公公和婆婆都年老多病,需要人经常照顾。

有一次,婆婆的冠心病又发作了,而且情况十分危机。

许老师果断地把婆婆送到医院,做完各项检查后,她一边照顾在医院打点滴的婆婆,一边又安抚她的公公,劝他别担心。

在许老师的悉心照料下,婆婆很快转危为安。

每天许老师除了上班以外,家里所有人的衣服都由她一个人洗;吃完饭后,所有的碗都由她一个人刷;由于她的婆家是回民,每天的菜都由她亲自挑选。

由于工作非常繁重,时间安排的很紧,许老师的胃痛病又犯了,一天中只喝了一碗稀饭,而且全吐了。

疯狂的病魔把许老师折磨的无精打采。

可就是这样,她也不愿意我多为她上一节课。

她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呵呵,我——还——好……”这就是我身边的师德典范——许老师。

三十几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始终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育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事业,她多年如一日的在教育这块热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是现代社会当之无愧的“师德楷模和师德典范”。

2016年9月2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