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内容摘要:《规程》要求:“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成功者,无一不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关键词:游戏个性品质能力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
有的幼儿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好性格,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做事有信心,敢于在困难面不怕吃苦,坚持到底,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等好品德......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
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尤其是很重视从幼儿开始抓起。
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入园那一天起,就能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克服和改掉在家里养成的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消极东西。
使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中,学会交往,提高意识,规范行为,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做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除了饮食、睡眠、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之外,几乎都在游戏着(有的幼儿即使在吃饭、洗手时也要玩耍)。
幼儿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中心的,游戏占去了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几乎成为幼儿生活的全部内容。
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
个性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幼儿时期,个性尚处于发育阶段,还没有固定养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个性培养和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呢?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的自立性
幼儿需要照顾、教育和管理。
但是,如果教师约束过紧,过多地干预他们的活动,幼儿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人为的障碍,潜在的智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后会使其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缺乏自立性,并且依赖性很强的人。
因此,培养幼儿的自立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呢?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并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生活常识和行为准则。
如午睡时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知道靠右行走;懂得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等等。
教师平时应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幼儿遇到的困惑、困难和障碍等,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决定,拿主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拓展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如在建筑区域中,教师不确定建筑内容,让幼儿自己确定最终的建造目标。
教师为幼儿提供路灯、各类板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去搭建。
孩子们开始不知如何用板材,在板子下面放了两块积木,当搭到第三层时就塌了。
这时教师不要帮助他们,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幼儿在板子下面又放了两块,这下可稳当了,他们就又住高处搭,搭到四、五层时,孩子看到“高楼”搭建成功了,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想象。
孩子的独立性因此获得了锻炼和增强。
(二)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幼儿天性好动,缺乏自控能力。
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培养自控力。
幼儿要玩好游戏,必须事先掌握游戏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和调节游戏者的相互关系。
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方式。
教师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专心专意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
如:做操要求幼儿精神饱满、动作整齐有力;上课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不做小动作;
午饭要求幼儿坐姿端正,专心吃饭,不丢饭粒等等。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依据固定的生活制度开展各项活动,使幼儿的自我控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如:某个幼儿总是喜欢抢汽车方向盘一个人“滴滴、滴滴”地开车,在活动室跑来跑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和若干个乘客等角色来参与,并使这些角色发生联系,组成一个有情趣的公共汽车游戏,让那名幼儿当司机。
这样,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乱跑,并认真地和其他幼儿玩游戏。
(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及努力程度。
自信心的建立,与自己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有关,同时也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有关。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会降低成就愿望,失去学习主动性,做什么事都会消极被动应付。
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教育,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关注他们。
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成游戏中的一员,摸摸头,拉拉手,与孩子们交流,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爱,知道教师喜欢他们,从而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2、给每一个幼儿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自信心。
如玩游戏时,有的幼儿胆子小,我们可以请能力强的和胆子大的幼儿先玩,然后请胆小的幼儿玩,胆小的幼儿在胆大的幼儿带动下,开始玩起来,他们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由于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性格也开朗多了,胆子也大了。
3、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树立自信心。
如在绘画活动中,个别幼儿不会画,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画,只要幼儿动笔了,就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这时,教师再进行适当指导,幼儿作品完成后,不管画得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幼儿的自信心会明显增强起来。
4、正确评价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动的、自由的活动,它不追求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负担,幼儿可在游戏中自由自在地用自己的能力表现已有的经验,失败了可以重新来。
所以,游戏能使胆小的幼儿变得大胆,如果教师能给予正确的评价,就能加快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四)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一个人的个性品质的核心。
坚持性就是毅力,是人们能克服各种困难而坚持完成任务的优良个性品质。
幼儿的坚持性较差,但是如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就可以促进其发展。
如在活动区中,有个别幼儿一会儿玩娃娃家,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又跑到了音乐区……做事没有坚持性,这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持之以恒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坚持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主要包括自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坚持性等,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北京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
《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霍华德加登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