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何军 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何军 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5.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论语》:“子绝四: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不做绝对化判断, 不固执己见,没有自私之心。
《礼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茅庐之中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之计 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 韩非子认为 • 上君,能“尽人之智”;
• 中君,能“尽人之力”; • 下君,能“尽己之能”。
• 天官冢宰享有生杀大权 •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
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 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 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 《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官计”,记
录一种叫“司会”的官职,负责官府的 审计,建立起完备的廉政监察制度。
• 好的管理者,不在于他本人的才智要比一
般人高明,而在于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 • 因此,韩非子主张治吏而不治民,实行分 权而治。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5.如何揽权保权用权
领导个人权威的建立: 《孙子兵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非智不足以料 敌应变,非信不足以训人率下,非仁不足以附众抚士,非勇不足以决谋 合战,非严不足以服强齐众。然则,专注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 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
富民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 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 则害,失其众则败。
——姜子牙《六韬*守土篇》
• 道德教化
•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国
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 曰廉,四曰耻。”
• 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
——重民、民本思想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重“治术”、“权谋”
(三)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以吏为师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 重“治术”、“权谋” 讲原则也要有方法 直则易断
刚正不阿的海瑞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 重“治术”、“权谋”
1.系统思维
2.儒法相济,德刑相辅 3.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4.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5.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
•
,六曰弱。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终命。(寿,富,康宁,亲近有德,长命善终)
• 又如传西周周公旦所著《周礼》,孔子校订过 • 对国家的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设计,全书共六篇,都
是官名。周朝中央政府设天地春秋冬夏六官,以天官 冢宰为首,统管六官,地官司徒掌管土地、户籍;春 官大宗伯管理卜祭、礼仪;夏官司马专管军事;秋官 司寇专管刑法;冬官司空专管工程、建筑。
• 考核的内容:“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
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 即政声、干练、谨慎、公正、守法、精
明六个方面。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2.儒法相济,德刑相辅 ——德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
儒家主张实行礼治、德治、仁政、王道。
道德教化,以德服人——治本,守成,坐江山,慢
6.领导者处世艺术
(2)厚德载物,与人为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 换位思考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韩非子: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知;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 怨。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 人旧恶,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 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 唐初魏征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007年1月9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 重要讲话:“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
孟子说武王伐纣不是以臣弑君,而是有道伐无道, 杀了个“一夫”。所以后代人把周武王伐纣与商汤伐 桀并称为汤武革命。——替天行道,朱元璋最痛恨!
6.如何揽权保权用权
7.领导者的处世艺术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1.系统思维
秦始皇将各国修筑长城连接起来,成 为“万里长城”,涉及巨大的人财物管理。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1.系统思维
商代《尚书》系统总结了统治经验,首篇“洪范”, “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 “洪范”即统治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 的九种根本大 法,即“洪范九畴”。中心思想是倡 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按照神的旨 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 ”,以保障 “天子 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对后人影响极大。
•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 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 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
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出自:《荀子·大略》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4.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1)赏罚并行,功过相称。
——做好事而受惩罚,谁会再去做呢?
(2)奖惩分明,及时守信。
• 在这种神意政治前提下,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貌
、言、视、听、思等“五事”(第二畴),以引起“休徵 ”(吉兆),而避免“咎徵”(第八畴);并遵循岁、月 、日、星辰、历数的“五纪”常理,以处理政纪(第四畴 );君主向上请示神意的手段是“卜、筮”(第七畴), 向下统治臣民的手段是“刚克”、“柔克”、“作威”、 “作福”(第六畴),也就是利用“六极”作威,利用“ 五福”作福(第九畴)。
胜败输赢之术远远压倒了善恶是非之道,成 了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这种主流话语 对历史遗产的选择,就是权谋逻辑。
中国文化最高坐标“仁”,最低防线“耻”。 ——余秋雨谈当今中国文化误区 人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会做人。“两有” 耻:消极的行为底线,有原则 仁:积极的待人态度,有爱心、同情心
• 《论语》
法家主张法治、霸道。
武力打压,强力服人——治标,创业,打天下,快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3.重视人才,选贤任能。重才、知才、用才: 以德定次,量能授官,知人善任,职能相称。
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重才知才
用才:以德定次,量能授官,知人善任,职能 相称。 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3.重视人才,选贤任能。重才、知才、用才: (1)人才为本。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2)选贤任能。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官吏“才行兼备”。 (3)知人善任。 察人七途:鉴其表、听其言、察其行、观于友、询于众、试于事、 考于绩。 取人八忌:忌以貌取人,忌以爱憎观人,忌以固定模式律人,忌 以出身资历相人,忌以一时一事论人,忌以传闻毁誉鉴人,忌 以假象判人,忌以私心察人等。 (4)用人之道:扬长避短、职能相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何 军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Email:hfhejun@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领导活动的消极影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成功的领导实践,而 且有许多辉煌的领导思想,其中既有精华,也有 糟粕。 中国有关帝王和臣子的权术思想非常繁盛 这些权术有:帝王如何治官的,统治者如何 治民的,官员如何互相竞争夺权保权的。 “领导方法与艺术” 同“权术”的区别 手段上和目的上存在本质不同 手段上 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吃相难看 目的上 是否是为组织利益、个人私利 —谋取私利,腐败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一、重视领导的基础 ——重民、民本思想 1.民为邦本,顺乎民意(民本思想) 2.富民教民,民安邦固 民众既然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因此统治者 的基本职责就是富裕民众,教化民众。 (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 教化、激励: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千金难买一愿意。 自己的物质利益看淡点,把别人的物质利益 和面子都照顾到。 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不要花钱买罪受。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 ,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
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 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 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 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姜子牙 《六韬*文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思谋的是是否遵从严格的修己待人的准则, 而不是直接的利害得失。
第一节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
一、按总的思想内容
二、按学术流派
精华:按总的思想内容
(一)重视领导的基础
——重民、民本思想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
——重“治术”、“权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教化、激励: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管子.牧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 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 我生育之。„„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 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 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 取者,政之宝也”。(放水养鱼)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得人心。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古代“采风” 采集民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齐桓公重用鲍叔牙,后拜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晚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