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本知识
Taiji diagram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脏腑
脏腑--内脏的总称,按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化生、贮 藏精气)、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两类
肝 心 脾 肺 肾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六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五脏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基本概念
经络
经络的概念:经脉 + 络脉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归经
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作用明显, 而对其他作用较小或没有
龙胆草—归胆经,能治疗胆的病症 藿香—归脾、胃二经,能治疗脾胃病症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归经
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 基础,以所治疾病为依据确定的
味味味味味 咸甘辛苦酸 能能能能能 入入入入入 肾脾肺心肝
、 能 和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五味
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食之味苦;甘草、枸杞之甘;
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 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葛根:口尝无辛用 磁石:口尝无咸味,因能入肾潜镇浮阳, 而肾在五行之中属水与咸相对应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脾(木克土)--肝气条达,疏泄脾脏壅郁,利脾主运化功能 发挥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阐明生理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阐明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分阴阳: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象分阴阳:浮、数、洪、滑属阳;沉、迟、细、涩属阴 闻诊—语声分阴阳:高亢洪亮属阳;低微无力属阴 问诊—喜恶寒热分阴阳: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
《灵枢·决气》: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是谓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以构成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生命物 质,以及来自母体从饮食中吸取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 藏于肾
后天之精—水谷所化生,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
最后归藏于肾 滋 生 促 生
养髓进殖
中医药基本知识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诛脉之浮而常见者,皆洛脉也。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产生于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内容页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 点击添加
文本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 点击添加
文本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内容图表页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阴阳 感应与传导 调节机能活动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清·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 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 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毒归升五四 性经降味气
沉 浮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 四气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 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 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李时珍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浮
肠
毛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唾 沉 胱二 阴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反 应归纳出来的 药物的四气,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感受风寒,可见“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 苔白”等寒证症状;紫苏或生姜煎汤服用后,发汗,上 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紫苏、生姜药性是温热的 发生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舌苔黄等热 证症状;金银花、菊花等治疗见效;说明金银花、菊花 药性是寒凉的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音味色化气方 季
脏腑官体志液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旋
微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汗 洪 肠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向内,向下)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病位在表者—宜发散而不宜收敛:表症 须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以发汗解表;而 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胃气上逆的呕吐, 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久泻脱肛,当用黄 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 大黄等通便药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内容页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内容页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5 0
30
6 5
8 0
内容图表页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药性理论
五味
中医药基本知识
淡咸苦涩酸甘辛 ::::::: 能能能收能能能 渗软泄敛收补散 、、、、、、、 能能能固能能能 利下燥涩涩缓行
心/肺(火克金)--心的阳气克制肺气宣降太过,保证肺主气功 能正常
脾/肾(土克水)--脾主运化,运化精微使肾精充足以抑制肾火 亢烈
运化水液以制止肾水的泛滥;
保证肾主水的功能正常进行
肺/肝(金克木)--肺气肃降,抑制肝阳上亢,利于肝主疏泄功 能发挥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作化生
功
用血长
能
发
育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气
气—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春秋时期唯物主义 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 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周易·系辞》:精气 为物;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中医学“气”范围广、名称繁多、概念不一。 邪气—致病因素; 正气—人体物质结构的总概括,包括精、气、血、津液等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 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 大肠经。
经络学说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 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 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 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 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 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 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 到濡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