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一点一横长》,回答下列小题。
一点一横长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校到他代课的外村小中读书。
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
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
”“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
”③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④“写错了,重来!”⑤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不被电死呢?“叭”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溅飞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
⑥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
⑦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⑧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
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
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
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
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
⑨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但那副笔墨再未开启过。
⑩后来闲来无事,我又想起写写毛笔字。
可是爷爷不在了,无人督促,自由自在,却写不出更多觉得舒服的笔迹,便无心事去深入练习了。
⑪走上职场,我以写作为业,空闲又去玩碑帖,手摹不多,常是目临。
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
⑫人不见了,气息长久地留了下来。
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1)第①段中爷爷“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我”的棱角被磨平了吗?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加以说明。
(2)第③段中“左行右回,一起一落”指的是下列哪个笔画?()A.点B.横C.撇D.捺(3)爷爷对“我”写字有哪些具体要求?(4)文中“气息”一词出现了三次,在第③段中“气息”的意思是________,第⑪段还指________,第⑫段更有________的感情。
(5)说说你对标题“一点一横长”含义的理解。
【答案】(1)被磨平了。
依据: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
(2)B(3)“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写错了,就要重写;爷爷要“我”练好一点一横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4)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时“粗细有间”的呼吸声;爷孙凝神静气的气氛;思念(5)“一点一横”指爷爷教“我”练习写毛笔字这段经历,“长”蕴含着“我”对爷爷的深情怀念。
爷爷对“我”的教导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
【解析】【分析】(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首先明确:棱角被磨平了。
然后结合“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但那副笔墨再未开启过。
”得出: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
(2)要求学生根据“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分析选项分析。
结合“横”的特点:左低右高,左方右圆,逆风起笔,回锋收笔。
故选B。
(3)结合“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
”“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
”“写错了,重来!”“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
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
”概括即可。
(4)第一处在第③段,结合“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得出: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时“粗细有间”的呼吸声。
第二处在⑪段,结合“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
”得出:在爷孙凝神静气的气氛;第三处在第⑫段。
结合“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得出:对爷爷的思念。
(5)结合“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一阵,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纸上放亮了,春晖熠熠。
”分析:“一点一横”写出爷爷教“我”练习写毛笔字这段经历,写出爷爷对“我”的教诲重塑“我”的品行,使“我”终身受益。
结合“人不见了,气息长久地留了下来。
我常想,爷爷要是在身边,我们还可‘对弈’下去,我的三撇四捺要丰韵好多,别人看到我们,又是一幅多么传情的图景!”蕴含着“我”对爷爷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给人回味、思考的空间(意味深长)。
故答案为:⑴被磨平了。
依据: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
⑵ B⑶“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写错了,就要重写;爷爷要“我”练好一点一横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⑷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时“粗细有间”的呼吸声;爷孙凝神静气的气氛;思念⑸“一点一横”指爷爷教“我”练习写毛笔字这段经历,“长”蕴含着“我”对爷爷的深情怀念。
爷爷对“我”的教导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汉字的笔画把握,注意根据提示,明确所涉及的汉字。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和概述,注意抓住爷爷对“我”写字的相关要求的句子提炼。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理解。
⑸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要将标题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
2.每一次真正的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享受和成长,上面的文章文质兼美,在内容和表达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下自己的理解和赏析,要求思路清晰,能结合原文,200字左右。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
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
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料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
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
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那笑容真是灿烂。
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
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
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
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
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放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报上省里区,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
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
开得细小而执着。
【答案】文章的题目为“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文中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我”的体验——“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以及最后的议论——“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每棵草都有自己的花期。
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几处巧妙照应,使全文浑然一体,文题相扣,首尾呼应,进一步推进并深化了主题。
可见,在记叙文写作中,如能合理地运用过渡与照应,不但可以使文章脉络贯通,起承转合灵活缜密,而且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理解、赏析和表达能力。
这篇文章以母亲的话及“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来表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主旨,告诉读者:每一个人都像草一样,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①~④),叙述在乡下,母亲告诉“我”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二部分(⑤~⑨),叙述自己教过的一个耳聋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做的手工泥娃娃却获得特等奖;第三部分(⑩),叙述我从学生的事和母亲的话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据此内容从文章的写法、结构、语言、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文章的题目为“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文中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我”的体验——“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以及最后的议论——“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每棵草都有自己的花期。
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几处巧妙照应,使全文浑然一体,文题相扣,首尾呼应,进一步推进并深化了主题。
可见,在记叙文写作中,如能合理地运用过渡与照应,不但可以使文章脉络贯通,起承转合灵活缜密,而且可以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点评。
学生需要自选角度,可以从标题或作品的构思、选材以及对关键语句的赏析入手。
3.阅读《最优秀的学生》,回答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