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亲属关系原理(重点)考情分析:学习本章,要求考生认识有关亲属的通则性规定在婚姻家庭中的意义;了解亲属的概念和亲属制度的历史沿革;掌握亲属在法律上的分类和法律调整的亲属关系的范围;熟悉有关亲属类型的名词术语;重点掌握亲系和亲等的相关知识。
多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的形式出现。
本章属于重点章节,考生应注意重点掌握,如:【09、1简答】、【08、1多选、名词解释】、【07、10名词解释】、【06、10单选、多选、案例】、【05、10多选、名词解释】、【04、10单选、名词解释】、【03、10单选、多选、简答】、【02、10单选】。
串讲内容:1、亲属的概念(名词解释、选择,考查频率较低)亲属,系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把握亲属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亲属关系与亲属法律关系的区别。
作为现实存在的亲属关系,纵向的关系须受人们寿命的限制,不可能超过若干代,横向的关系却是由此及彼、漫无边际的。
只有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才是亲属法律关系(通常是较近的亲属关系),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其他未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主体之间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仅具有伦理上、传统习俗上的意义,亲属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比较松散的。
第二,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
家庭是由同居一家、共同生活的亲属组成的,家庭成员一般均为近亲属,例外的情形极为罕见。
有亲属关系的人,甚至是有近亲属关系的人,不可能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员,而是分属于不同家庭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家庭成员间不仅有亲属关系,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经济和共同生活的关系。
第三,亲属与家属的区别。
家属是家长的对称,从历史上来看是家长制家庭的产物。
我国历代封建法律中所称的家属,除家长的配偶和其他同居一家的亲属外,还包括妾和奴婢等,家属不以亲属为限。
1930年的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中仍保留家制,按其规定,家置家长,同家之人,除家长外均为家属。
虽非亲属而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者,视为家属。
我国婚姻家庭法中未设家制。
现实生活中虽有家长、家属的称谓,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按照亲属关系确定的,而不是按照家长家属关系确定的。
2、亲属关系在法律上的分类(名词解释、选择,考查频率较高)(1)配偶关于是否将配偶列为亲属类别之一,各国有不同的立法例,学者们所持的主张也不尽相同。
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无亲属类别的概括性规定,但从有关法律的具体规定来看,配偶不仅是亲属,而且是在亲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近亲属。
(2)血亲血亲,系指相互之间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这种血缘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原来意义上的血亲本为自然血亲,即生物学意义的血亲,扩大意义上的血亲还包括拟制血亲。
①自然血亲自然血亲在血缘上具有同源关系,他(们)是共同的祖先的后裔。
例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伯、叔、姑与侄、侄女,舅、姨与甥、甥女,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均为自然血亲。
同源于父母双方的为全血缘的自然血亲,同源于父母一方的为半血缘的自然血亲(如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自然血亲关系不受婚生或非婚生的影响。
②拟制血亲拟制血亲,是指相互之间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联系,经依法拟制后,始具有与该种血亲相同的权利义务的亲属,这种血亲是人为地依法创设的,故亦称法亲或准血亲。
按照我国《婚姻法》和《收养法》的规定,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继母与受其扶养教育的继子女,均为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
以此为中介,还会形成拟制血亲的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注意:拟制血亲并不仅以原无血缘联系者为限。
即使原来便具有某种血亲关系,经依法拟制后创设的则是另一种血亲关系,从而出现了亲属关系重复的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权利义务不是按照原来的,而是按照所拟制的血亲关系确定的。
例如,收养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为己之子女,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3)姻亲姻亲是以婚姻为中介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但配偶本身是除外的。
按照我国婚姻家庭法学中比较公认的见解,现将不同种类的姻亲列示于下:★血亲的配偶己身的长辈旁系血亲、同辈血亲和晚辈血亲的配偶,均为己身的姻亲。
如伯、叔、舅之妻(伯母、婶母、舅母),姑、姨之夫(姑父、姨父),兄弟之妻(兄嫂、弟妇),姐妹之夫(姐夫、妹夫),子之妻(儿媳),女之夫(女婿)等。
长辈直系血亲的配偶,同样是己身的血亲而非姻亲。
但也有例外,如无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继子女,继父或继母是继子女的长辈直系姻亲。
★配偶的血亲己身的配偶的长辈血亲、同辈血亲和晚辈旁系血亲,均为己身的姻亲。
如妻之父母(岳父、岳母),夫之父母(公、婆),妻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夫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等。
但是,配偶的晚辈直系血亲,同样是己身的血亲而非姻亲。
但也有例外,如无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继子女,继子女是继父或继母的晚辈直系姻亲。
★配偶的血亲的配偶这种姻亲也是以婚姻为中介的,但不是以一次婚姻为中介,而是以两次婚姻为中介。
我国亲属关系中的连襟(指夫与妻之姐妹之夫)和妯娌(指妻与夫之兄弟之妻),便是这方面的例证。
这种姻亲关系比较疏远,仅具有传统习俗上的意义。
3、亲属关系法律调整的范围关于亲属关系法律调整的范围,世界各国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
一种是非概括主义的规定。
法律并不明文规定亲属关系法律调整的范围,只是分别地在具体事项上规定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
这些事项包括禁婚亲、亲属身份权、监护、扶养和亲属继承等等。
另一种是概括主义的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亲属的范围,在此之外的亲属关系不为法律所调整。
关于亲属关系法律调整的范围,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尚无统一的概括性规定。
按照我国《婚姻法》、其他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的规定,法律调整的亲属关系范围以近亲属为限,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等。
4、亲系(名词解释、选择,考查频率较高)狭义上的亲系仅指血亲的联络系统,自然血亲之间的血缘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拟制血亲可以比照自然血亲认定其也有这种联系。
广义上的亲系还包括姻亲的联络系统,姻亲虽以婚姻为中介,但它是配偶一方与另一方血亲之间的关系,配偶双方与各自的血亲间,都是有血缘联系,有亲系可循的。
(1)父系亲和母系亲父系亲是通过父方的血缘关系而联络的亲属。
例如:己身与祖之母、伯、叔、姑及其子女等,其联络都是以父为中介的。
母系亲是通过母方的血缘关系而联络的亲属。
例如:己身与外祖父母、舅、姨及其子女等,其联络都是以母为中介的。
(2)男系亲和女系亲男系亲是通过男子的血缘关系而联络的亲属。
女系亲是通过女子的血缘关系而联络的亲属。
我国现行法以男女平等为原则,男系亲和女系亲的地位并无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父系亲、母系亲之分和男系亲、女系亲之分具有不同的意义。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互相重合,有时各有所指,例如:己身与伯叔之子女 (堂兄弟姐妹),既是父系亲又是男系亲;己身与姑之子女,虽是父系亲,但不得称其为男系亲,因其间已有女子介入。
(3)直系亲和旁系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直系血亲,指相互间具有直接的血缘联系的血亲。
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包括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均为直系血亲,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等。
上至曾祖、高祖,下及曾孙、玄孙(长辈兼指父母双系,晚辈兼指男女两性)……概莫能外。
旁系血亲,指相互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的血亲。
在血缘上具有同源关系的,除直系血亲外均为旁系血亲。
例如:兄弟姐妹因同源于父母而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己身与伯、叔、姑因同源于祖父母而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己身与舅、姨因同源于外祖父母而具有间接血缘联系等等。
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姻亲的直系、旁系之分,准用其配偶与配偶的血亲的亲系。
例如:儿媳与公、婆为直系姻亲,因为其夫与父、母为直系血亲;女婿与岳父、岳母为直系姻亲,因为其妻与父、母为直系血亲;己身与兄弟之妻、姐妹之夫为旁系姻亲,因为己身与兄弟姐妹为旁系血亲;夫妻一方与另一方的兄弟姐妹为旁系姻亲,因为夫或妻与其兄弟姐妹为旁系血亲。
(4)行辈行辈亦称辈行或辈分,它不同于亲系,是按照亲属的世代来划分的。
以行辈为依据,可将亲属分为长辈亲属(旧称尊亲属)、同辈亲属和晚辈亲属(旧称卑亲属)。
父母辈和高于此辈的是长辈亲属,与己身处于一辈的是同辈亲属,子女辈和低于此辈的是晚辈亲属。
注意:直系亲不可能行辈相同,配偶间无行辈之分。
既是配偶,必为同辈。
5、亲等(名词解释、选择,考查频率很高)(1)亲等的概念亲等,指亲属的等级,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本单位。
(2)亲等的计算方法①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法计算直系血亲亲等的规则是,以己身为基点,向上或向下数,以间隔一世为一亲等。
计算旁系血亲的规则是:先从己身上数至己身与对方(即与其计算亲等者)最近的共同的长辈直系血亲,再从该长辈直系血亲下数至对方,两边各得一世数,将其相加即为旁系血亲的亲等数。
②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法计算直系血亲亲等的规则与罗马法相同,以间隔一世为一亲等。
计算旁系血亲亲等的规则与罗马法不同。
其计算规则如下:先从己身上数至己身与对方(即与其计算亲等者)最近的共同的长辈直系血亲,得一世数,再从对方上数至该长辈直系血亲,又得一世数,如果两边的世数相同,即以此数定其亲等,如果两边世数不同,则按世数多的一边定其亲等。
由于旁系血亲的行辈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种计算法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旁系血亲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将罗马法的旁系血亲亲等计算规则与寺院法的相比较,前者显然优于后者。
且为当代多数国家所采用。
(3)我国《婚姻法》中的亲等计算法在我国先后颁行的两部《婚姻法》中,都用代数的不同来表示旁系血亲的亲疏远近,如五代以内旁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等。
这种表示方法也可用于直系血亲。
计算直系血亲的代数时,以一辈为一代,相隔一世即为两代。
例如:父母子女为两代内直系血亲,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为三代内直系血亲,曾祖父母与曾孙子女、外曾祖父母与外曾孙子女为四代内直系血亲,高祖父母与玄孙子女、外高祖父母或外玄孙子女为五代内直系血亲。
计算旁系血亲的代数时,须以同源关系为依据。
例如: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是两代内的旁系血亲;同源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是三代内旁系血亲;同源于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的,是四代内旁系血亲;同源于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的,是五代内旁系血亲。
6、亲属关系的变动和效力(选择、案例,考查频率很高)亲属关系的变动(1)配偶关系的发生和终止配偶关系的发生配偶关系以婚姻的成立为发生原因。
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准予结婚登记、发给结婚证的时间,便是配偶关系发生的时间。
配偶关系的终止配偶关系以婚姻的终止为终止原因。
婚姻借以终止的法律事实有二:一是配偶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二是双方依法离婚。
(2)血亲关系的发生和终止自然血亲关系的发生和终止自然血亲关系以出生为发生原因,出生的时间便是自然血亲关系发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