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剖析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剖析


案例五
• 我某公司向日本A客商出口一批货物,A商 按时开来不可撤销即期议付信用证,该证 由设在我国境内的外资B银行通知并加具保 兑。我公司在货物装运后,将全套合格单 据交B银行议付,收妥货款。但B银行向开 证行索偿时,得知开证行因经营不善已宣 布破产。于是,B银行要求我公司将议付款 退还,并建议我方直接向买方索款。问: 我方如何处理?为什么?
• 分析:我方不能退还已经议付的货款。 •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信用证支付 方式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 人责任。如果信用证中加列了保兑银行,保 兑行与开证行对信用证承担同等付款责任。 只要出口商交付了全套合格单据,保兑行必 须议付货款,然后保兑行再向开证行议付。 由于保兑行对开证行的资质和信用审核疏忽, 造成开证行难以向保兑行议付货款,这与出 口商无任何关系。
案例九
• 某年10月,我公司与日本商人签订引进二 手设备合同。合同规定,出口商设备在拆 卸之前均在正常运转,符合正常生产要求。 同时规定,如果有卸件损坏,货到我方工 厂后14天内出具检验证明,办理更换或退 货。设备运抵后,因我方工厂的土建工程 尚未完工,三个月后才将设备运进厂房打 开检验,结果发现几乎全是报废设备,只 是对方刷了油漆,表面难以识别。问:我 方是否可以退货或索赔?
• 分析:本案例关键问题在于明确使用CIF 术语的性质,CIF术语是象征性交货术语, 只要卖方在装运港将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 交给船运公司,取得已装船清洁提单,货 物越过船舷后一切风险就转移给买方,卖 方无需保证何时到货。但是合同中却做出 了与CIF术语性质相反的规定,即承担了 不该承担的何时到货的责任,实质上将 CIF变成了DDP。所以本案例是由于我方 业务人员所签合同有误造成的,应该按所 签合同办理,合情合理向对方理赔。
案例四
欧洲某公司向我国某公司购买商品3000公 吨,合同规定分三批装运。我方对最后装 运的1000公吨,未能在合同期限内装运, 而是在期限过后3天才发传真通知买方并要 求延长信用证有效期限,以便继续交货。 由于国际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买方不同 意延期并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申请 仲裁,问:应如何判决?(分析理由)
• 分析:我方不能赔偿。 • 本题是一个较简单的案例,涉及到信用证与合同的关 系以及信用证性质。 • (1)从信用证与合同的关系看,信用证虽然是以合 同为依据开立的,但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自 主文件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 • (2)从信用证性质看,首先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 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人责任。其次,信用证是一种独 立自主文件,即使信用证提及该合同,银行也与该合 同无关,且不受其约束,开证行和参加信用证业务的 其它银行只按信用证的规定办事。最后,信用证是一 种单据买卖,开证行只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 单据付款,实行所谓“严格符合原则”,不仅做到 “单、证一致”,即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在表面上与信 用证规定的条款一致,还要做到“单、单一致”,即 受益人提交的各种单据之间表面上一致。
• 这是一起并不复杂案例。在CIF术语中,买卖双方 风险划分地点是装运港船舷,越过船舷后的风险由 买方承担,卖方办理保险仅仅是代理性质,出险后 应由买方办理索赔事宜。另外CIF属于象征性交货, 即凭全套合格单据,买方就不得拒付货款。还有, 信用证业务属于银行信用,应由议付银行承担第一 付款责任。 • 处理措施:我方首先应向议付行议付货款,再由议 付行向付款行申请付款,只要全套单据合格,付款 行不得拒付。其次我方应向买方讲明道理,提出严 重交涉,只要对方不无理取闹,就会按照国际惯例 迅速支付货款。最后,我方可以协助买方办理向保 险公司索赔事宜,但责任坏人费用要由买方承担。
• 分析:这是一起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分析的关键在于两 个问题,一是发盘何时失效;二是还盘的法律后果。《公 约》明确规定,受盘人做出还盘或对发盘主要条款提出修 改,原发盘失效。还盘有两个法律后果,一是还盘是对发 盘的拒绝,还盘一经做出,原发盘失去效力,发盘人不再 受其约束;二是还盘是受盘人向原发盘人提出的一项新的 发盘,还盘做出双方角色互换,这时还盘人即成为发盘人。 新受盘人有权对还盘内容进行考虑,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 受。 • 对方认为其7月12日的接受是在规定的7月20日的有效期 内做出的,故7月12日接受是合同成立的标志。然而,对方 6月30日传真要求我方降价20%,是对我方发盘内容实质 性修改,是还盘,造成了我方原发盘内容失效。其6月30日 还盘成为新的发盘,被我方拒绝。因此,双方不存在合同 关系。对方7月12日的来电仍然是发盘,我方也没有接受且 将货物售出,没有订立合同意思。所以,对方要求是无理 的,我方有权不向对方供货。
• 我国BC公司向美国JR公司出口一批热水器,交易磋商过程如下: • 1997年3月8日去电:“可供海尔牌热水器30000件,FOB大连每件35美 元,5月装运,即期信用证付款,3日内复到有效。” • 3月10日JR公司来电:“接受你8日来电,CFR纽约每件37美元。” • 3月12日BC公司去电:“我方只接受CIF纽约每件45美元,请确认。” • 3月14日JR 公司来电:“你12日来电抱歉,只接受CIF每件40美元,请 速复。” • 3月16日JR公司又来电:“经说服批发商同意CIF纽约每件45美元。” • 3月18日BC公司去电:“货已售出。有货再与你联系。” • 3月28日BC公司去电:“现在可供海尔热水器30000件,CIF纽约每件 50美元,6月装运,即期信用证付款,5日复到有效。” • 3月30日JR公司来电:“接受你28日电,仲裁地点新加坡。” • 4月1日BC公司去电:“抱歉,难以接受仲裁地点新加坡,仲裁地点在中 国。” • 4月3日JR公司来电:“接受在中国仲裁。” • 4月5日BC 公司去电:“限即期信用证4月15日到有效” • 4月7日JR公司来电:“你5日电信用证将由花旗银行驻北京办事处开 立。”
• (3)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我方要想 从开证行(付款行)收到货款,必须 严格按照信用证的规定备货和制单。 从原则上看,我方的做法是对的。 • (4)我方在处理上也有不妥之处,就 是在发现信用证与合同不符时,应该 合理应付,应该与买方合同内容再进 行核对,或者要求对方改证,以避免 日后出现争议。
案例七
案例二
我国某公司与外商签订了一份CIF出口合同, 我国公司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了保险。 货物发出后,银行议付了货款,但货到目 的港后发现严重破损,而保险中没有投保 破损险(因为买方没有指明),买方要求 我国公司到保险公司办理索赔事宜。问: 我方应否办理?
• 买方要求不合理。此案涉及到CIF合同的性质。 • ①根据《2000年通则》,CIF属于象征性交货术语, 即卖方只要交出符合合同或信用证规定的正确完整 的单据,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而无须保证到货, 所以不是到岸价。 • ②CIF虽然由卖方办理保险,但投保金额和险别必 须事先约定,如果没有约定,只能按照国际惯例办 理,即按FOB货价×(1+10%)投保平安险。 • ③在CIF术语下,卖方办理保险仅为代理性质,应 由买方处理索赔事宜。如果买方要求卖方代替办理 索赔事宜,但责任和费用用由买方承担。 • 本案例,买方显然是在推卸责任。因此我方不能答 应对方要求。
案例八
• 某年六月,甲国某公司准备向国际招标机构投标, 由于缺少货源,向我某外贸公司发来求购意向, 我公司遂于6月25日向其发实盘并规定有效期至 同年7月20日。对方为争取得标,6月30日向我公 司发来传真,要求降价20%,我公司于7月2日回 电拒绝。对方7月12日给我公司来电,同意接受 我方6月25日发盘。此时我公司已将该批货物以 高价转卖他国,无法向对方供货,对方遂派专人 前来交涉,要求我方供货。问:我方应否向对方 供货?
• 分析如下: • (1)3月10日JR公司来电不能生效,因为来电的“接受” 已经对实盘内容进行了修改,其实是一项新的发盘。 • (2)3月16日JR公司来电也不能成立,因为JR公司3月14 日来电已经表示拒绝,此来电只能认为是一项新的发盘。 • (3)3月18日BC公司去电不能构成违约,因为JR公司3月 14日已经拒绝BC公司3月12日去电的实盘内容,而JR公司3 月16日来电只能是一项新的发盘而已。 • (4)4月3日JR JR公司来电合同能够成立,因为它对BC公 司4月1日去电的内容形成了有效接受。 • (5)形成发盘的有:3月8日去电,3月10日来电,3月12日 去电,3月14日来电,3月16日来电,3月28日去电,3月30 日来电,4月1日去电,4月5日去电。 • 形成有效接受的有:4月3日来电,4月7日来电。
• 分析:从案情上看,纠纷和损失是由我方索 赔条款签订不当引起的。我方仅仅把引进设 备看作是签约、交货、收货几个简单环节, 完全忽略了检验和索赔条款的重要性,特别 是忽略了索赔时效问题,因此丧失了索赔和 退货时机,造成了重大损失。 • 在国际贸易中,成套设备的检验程序是比 较复杂的,何况是品质本来就存在缺陷需要 运转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因此,在合同中应 尽量延长索赔有效期以避免或减少损失,一 般应规定为一年或二年左右。
案例十
• 我国某外贸公司与国外客户签订一出口合 同,价格条款为CIF 伦敦,每公斤30欧元, 合同同时规定,我方应租船订舱、办理保 险并保证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于11月5日前 运抵目的地,结果货物在海运途中遭受自 然灾害,运抵伦敦时损失了近三分之一, 对方以我方未完全履行合同为由向我方索 赔,问我方应如何处理?
• 此案涉及到分批装运和信用证业务问题。根 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在国际 贸易中,如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分批数量则卖 方应严格履行约定的分批装运条款,只要其 中任何一批没有按时按量装运,就可以作为 违反合同论处,本批和以后各批均告失败。 • 本案例中,由于违反最后一批货物没有按时 装运,已经构成违约,而且违约后没有及时 通知对方,因此根据国际商会500号出版物 的规定,本批已失败,应判对方胜诉。
案例三某年11月,我国某外贸公与一外商签订 了出口5000公吨钢材的合同,价格条款为 CIF温哥华。支付方式为即期不可撤销信用 证。我方按合同规定办理了租船定舱和保 险并支付了相关费用,取得了全套合格单 据并到议付行付货款,不料货物在航行途 中遭遇海啸,全部灭失。外商以货物灭失 为由拒绝付款赎单,问我方如何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