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拟题: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题1(含答案)

模拟题: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题1(含答案)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烟火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

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

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辟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成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

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的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

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

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带来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

都市为此付出过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

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性课题。

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理想方案。

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

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

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

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

虽然烟火在天空中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

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

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

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

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

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

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中的记载,其功能是通过烧柴祭天来驱鬼辟邪或者进行祭祀。

B.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合,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和心灵层面都可得到满足的艺术。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发展和当今烟火燃放存在的问题,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大型公共烟火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以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烟火者要得到心灵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义,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让烟火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适合都市文明的发展。

B.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存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重生。

D.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代替旧风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杨梅烧酒郁达夫病了半年,足迹不曾出病房一步,新近起床,自然想上什么地方去走走。

我首先想到的,是北戴河、青岛等避暑的处所。

但是衣衫褴褛,不许我有这一种阔绰的行为。

最终觉得还是到杭州去好些,究竟是到杭州去的路费来得省一点,此外我还有一位旧友在那里住着。

下定决心的第二天午后,我已经在湖上的一家小饭馆里和这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吃应时的杨梅烧酒了。

屋外头是刺眼的阳光,湖面上满泛着微温的泥水和从这些泥水里蒸发出来的略带腥臭的汽层儿。

饭馆的灰尘积得很厚的许多桌子中间,也只坐有我们这两位点菜要先问一问价钱的顾客。

他——我这一位旧友——和我已经有七八年不见了。

直到最近,似乎有一位不良少年,在假了我得病的名义向各处募款,我这一位旧友,不知从什么地方,也听到了这一个消息,居然也从他的血汗的收入里割出了两块钱来,郑重其事地汇寄到了上海的XX病院。

而这一出滑稽的小悲剧,现在却成了我们两个旧友再见的因缘。

他穿的是肩头上有补缀的一件长衫,进饭馆之后,这件长衫却被两个纽扣吊起,挂在墙上了。

所以他和我都只剩了一件汗衫,一条短裤。

当然他的那件汗衫比我的来得黑,而且背脊里已经有两个小孔了。

在饭馆里坐下,点了几盘价廉可口的小菜,杨梅烧酒也喝了几口之后,我们才开始细细地谈起别后的天来。

“你近来的生活怎么样?”开始头一句,他就问起了我的职业。

“职业虽没有,穷虽也穷到可观的地步,但是吃饭穿衣,总也勉强支持过去。

你呢?”“我么?学校里教一个月书,倒也有十六块大洋的进款。

说你病倒在上海的养老院里的这件事情,虽然是人家的假冒,但是这假冒者何以偏要来使用像你我这样的人的名义哩?”“大约因为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有了一点知识而没有正当的地方去用。

”“暧,暧,说起来知识的正当的用处,我的应用化学的知识,回国以后虽还没有用到过一天,但是,但是,我想这一次总可以成功的。

”谈到了这里,他的颜面转换了方向,不再向我看了,而转眼看向了外边的太阳光里。

“暧,这一回我想总可以成功的。

”他简直是忘记了我,似乎在一个人独语的样子。

“机械二千元,工厂建筑一千五百元,一千元买石英等材料,一千元广告,共五千五百元的资本。

以后就可以烧制出品,算它只出一百块的制品一天,一年么就是三万六千块,打一个八折,总也还有两万五千八百块。

把一万块钱来造它一所住宅,暧,住宅,当然公司里的人是都可以来住的。

那么,那么,只教一年,一年之后,就可以了……”我只听他计算得起劲,所以又轻轻地问他:“你在计算的是什么?”他像是没有听见,仍然自语着。

“玻璃工厂,一年之后,本利偿清,又可以拿出一万块钱来造一所共同的住宅。

这一所住宅,造好之后,你还可以来住哩,来住着写书,好不好,干杯,干了它这一杯烧酒。

”莫名其妙,他把酒杯擎起来了,我也只得和他一道,把一杯烧酒干了。

他干下了那半杯烧酒,紧闭着嘴,又把眼睛闭上,陶然地静止了一分钟。

随后又张开那双红肿的眼睛。

大声叫着茶房说:“堂倌,再来两杯!”两杯新的杨梅烧酒来后,他紧闭着眼,一只手尽是一个一个地拿着杨梅在对嘴里送。

嚼着,眼睛闭着,尽在哼哼地独自说着:“暧,暧,玻璃厂,造一间住宅。

一万块钱,一万块大洋。

”这样地哼了一阵,吃杨梅吃了一阵了,他又忽而把酒杯举起,睁开眼叫我说:“喂,老同学,朋友,再干一杯!”我这时候也有点喝得醺醺地醉了,只是沉默着在桌上打瞌睡,只听见同蜜蜂叫似的他仍独自在哼着说:“啊,真痛快,痛快,玻璃厂,一万块钱!一所湖滨的住宅!”我因为被他这样的在那里叫着,终睡不舒服。

就叫堂倌过来算账。

他看见我要付账,就同发了疯似的,一只手叉住了我那只捏着纸币的右手,一只手尽在裤腰的皮袋里乱摸;等堂倌把找的铜元拿来摆在桌上的时候,他脸上一青,红肿的眼睛一吊,顺手就把桌上的铜元抓起,掷上了我的面部,“扑搭”地一响。

这时候我也被酒精激刺着发了作,呆视住他,大声地喝了一声:“喂,你发了疯了么。

”他那一张满脸青色的面上,涨溢着一层杀气。

“操你的,我要打倒你们这些资本家,打倒你们这些不劳而食的畜生。

要你来付钱,你算在卖富么?”他眉毛一竖,牙齿咬得紧紧,捏起两个拳头,狠命地就扑上了我的身边。

“丁当,扑落扑落”,桌椅杯盘都倒翻在地上了,我和他两个也滚跌到了店门的外头。

两个人打到了如何的地步,我简直不晓得了。

等我由第二警署的大门口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亮了。

被晓风一吹,头脑清醒了一点,我却想起了昨天午后的事情全部,同时在心坎里竟同触了电似的起了一层淡淡的忧郁的微波。

“啊啊,大约这就是人生吧!”我一边慢慢地向前走着,一边不知不觉地从嘴里却念出了这样的一句独白来。

一九三○年八月作(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朋友只是用人称代词“他”来称谓,而没有实写其名,是想用“他”泛指旧社会的知识分子,由“他”的悲剧人生揭示“他们”的悲剧人生。

B.“杨梅烧酒”是江浙一带非常盛行的价格低廉的酒,小说以此为题,一方面它符合“我”和朋友的身份,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和朋友消愁的工具。

C.作者在第三段对饭店的环境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饭店环境的狼藉,“我”和朋友选在这样一个饭店叙旧,侧面写出了“我”和朋友的生活都较窘迫。

D.“大约因为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有了一点知识而没有正当的地方去用”,写出“我”对假冒“我”名字骗钱的不良少年的不满及与他同命相怜的悲苦。

5. 小说多次写到“他”自言自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6. 本是朋友间的一场聚会,却演变成了一场冲突,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快速发展的快递行业织起一张连接千家万户的物流网络。

近年来,快递下乡的步伐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正加速拓宽。

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国农村地区收投的快件量就超过100亿件。

在大数据及云计算飞速发展的当下,同城递送服务也借助新兴技术,在快递行业中异军突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