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3冷 静(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自1891年开埠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到带状的狭长城市,再到今天拥湾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

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关键词:青岛;建埠;城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98(2009)0320006205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经120°22′,北纬36°4′,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

市域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7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76万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一直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

现辖7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代管5个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一、建埠以来青岛区划的历史沿革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因胶州湾而显其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1891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此后,这一区域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市区人口约1.4万人。

同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派远东舰队强占胶州湾。

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使青岛以“租借地”的名义成为德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由此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时期。

1891年~1898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

1898年~1914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1914年~1922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

1922年~1929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945年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

1945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成立人民政府,改为省辖地级市,下设市北、市南、台西、台东、四沧、李村、浮山7区及即墨县、胶县、胶南县三县。

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四沧区、浮山区、李村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内务部1951年8月16日批准)。

青岛市的即墨县划归莱阳专区;胶县、胶南县划归昌潍专区(国务院1961年5月23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驻李村(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台西区,并入市南区、市北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8日批准)。

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78年11月17日批准)。

设立青岛市黄岛区,以胶县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8年11月27日批准)。

原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原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国务院1987年2月12日批准)。

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国务院1988年6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 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22No.3Sep.20093收稿日期:2009207213作者简介:冷静(19742),男,山东乳山人,副研究员。

11月17日批复)。

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

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

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国务院1990年12月18日批复)。

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国务院1990年12月18日批准)。

青岛市撤销台东区、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城阳区(国务院1994年4月23日批复)。

2003年11月19日,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归青岛市黄岛区管辖。

二、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一)1891年~1988年:带状城市空间结构异常明显应该说,青岛是一个尽端型城市,其主要经济联系方式是胶济铁路,带形城市布局符合此类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自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制定了市区扩张规划之后,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1980年末,青岛的城市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它始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

但带形城市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带来城市内部联系的不经济,因此一个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按带形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矛盾愈发显著起来,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快速发展。

1891年,清政府在青驻兵设衙,是青岛城市建置之始。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1900年制定城市规划,计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加之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把青岛置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交接点上,形成了青岛的区位优势。

但由此一来,青岛城市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

1910年德国人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扩大规划,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

这两次规划指导了此后青岛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

1940年日本人制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规划市区向北发展至白沙河,成为长25公里,宽约4~5公里的带形城市。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把青岛划为院辖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辖,青岛的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1935年1月,青岛市工务局推出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根据青岛日益复杂的城市功能,对其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

据此规划,市区范围向北扩展至沧口、李村,向东扩展至辛家庄、麦岛一带;严格执行城市功能分区,增加工业区规划。

建国后青岛市的行政层级明显降低,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变成山东省的省辖市。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也被纳入全国统一计划的轨道。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实践成为我国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青岛城市空间拓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年9月,青岛市建设局编制《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作为过渡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指导。

这次规划的区域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布局主要包括市街地计划和绿地计划两个部分。

市街主要沿着胶州湾东岸向北成带状发展,计划以大港为中心,南至南海沿5公里,北至白沙河18公里,东至石老人约15公里。

在功能上,1950年9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的创建,青岛城市国防功能日益突出,和疗养功能一起构成青岛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以后青岛规划和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于1957年3月制订的《青岛市初步规划》,除确定青岛是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之外,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仍确定市区沿海岸向北成带形发展,城市南宿北工的结构比较明显。

从1957年至1965年之间的几次城市规划重点都放在工业、国防、疗养三个点上,生活、市政设施均为之服务。

这一时期青岛市区仍沿胶州湾东岸、铁路两侧继续向北呈带状发展。

疗养区则根据中央卫生部的初步意见,西以荣城路为界,北至延安路延长线,东至燕儿岛沿海形成25000至30000个床位的带形疗养区。

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山东省有关单位建起多所疗养院,疗养建筑开始兴起。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城市建设管理机构遭到破坏,城市建设混乱,导致规划失控,工业仓储交通和其他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的比例严重失衡,导致青岛这样一个以景观著称的海滨城市功能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制订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1979年编制),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

在此规划的7学报2009年第3期 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

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

这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其可预期的结果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

但与其它城市相比,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使青岛产生很明显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似乎已达到某种极限,其中虽然有户籍制度等人为因素的限制,但多年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障碍之一,这使青岛始终无法把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1988年的青岛市比较解放前而言变化并不大,城市总体布局仍呈带形分布。

(二)1989年~2002年: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环胶州湾态势的大青岛结构雏形,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以老市区、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

在新规划指导下,青岛新区开发建设飞速发展,东西两翼快速崛起,中心城区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补充规划的突出特征,一是为在崂山区开发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及在黄岛建设新经济区规划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整个城市的规模容量有了较大突破;二是坚持在老城区与高科技工业园之间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1.5平方公里,使城市的结构更加合理。

至此,青岛的城市建设最终结束了沿胶济线发展的态势,南北狭长的带状结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是青岛历次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在全国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

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做出了依据总体规划在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上进行东部开发的战略部署。

经过数年的开发建设,东部原1.5平方公里的建设范围实际上已扩大到2.2平方公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成功地转移到东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