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

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

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

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

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

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

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今银川新城)。

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侧。

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

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

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

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模和行政管辖区域扩大了一倍多,城市空间东西断续绵延30多公里。

二 银川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分为外延式扩展和内涵式扩展,以外延式扩展为主。

所谓外延式扩展,即指城市空间在数量上的增加,在空间上的蔓延;而内涵式扩展主要是指城市空间利用集约度的提高和空间使用性质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城市空间扩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年度变化从1978—2002年银川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量分析,城市空间逐年扩大,但由于市区人口的增长,银川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逐年下降;随着人口向市区集中,市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也不断提高。

2002年,城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居住用地、绿地和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增加较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但城市主城区内人口密集,2003年兴庆区人口密度为1072人/平方公里,与2002年相比仍呈扩大趋势(见表1)。

表1 银川历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表年代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197830.07136.70198634.90106.70199547.60100.20200260.1486.80200378.43109.20 2.银川城市扩展的空间特征银川市城市空间的扩展主要为水平方向上城市地域的蔓延,即城市向西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银川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5条,总长度近100公里,使城市边缘区外扩。

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城市扩展几乎是全方位的扩张,没有连片集中建设,这样做不利于在短时期内形成完善的配套设施。

边缘地区的规划大都是不成系统的一片片用地拼加起来,城市的架子拉开很大,却缺乏全局性的总体关照。

这些问题使得目前银川城市空间的扩展只停留在“量”的改变上,而未能与城市功能的调整很好地协调起来。

3.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在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序列上,运用A rc2 map软件对1958—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特征分析(如图1)可以看出,银川城市空间扩展反映出较强的动态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因包兰铁路建设而开发建设的新市区,是一次城市空间的跳跃式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城市中部开发区的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在进一步拓展的同时逐步充实;进入本世纪后,城市中部地区的进一步崛起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

另外,银川市在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上一直处于摇摆之中,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重点虽然以西向为主,但是在不同的区位上来回振动。

1950年代以后城市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主要发展力量都集中在新城区(现西夏区)。

但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国有企业的萎缩,城市第三产业逐步壮大,原旧城区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集中在兴庆区发展。

同时,由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金凤区也在缓慢发展中。

21世纪以来,金凤区进一步崛起,城市发展又开始向西部倾斜。

另一方面,城市总体布局近年来过于受制于产业园区,城市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协调性都存在问题。

图1 银川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4.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功能特征及问题城市空间发展是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同时也是城市功能的支撑实体。

银川一直以来都是周围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流通中心,具有混合型的城市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和完善,在上世纪末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强化了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承载功能。

目前城市的功能定位尚在转换之中,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兴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

城市的二、三产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职能,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的方式也比较单调,而且在某些合作领域处于被动甚至是从属的位置。

表现在空间的拓展上,就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框架已经拉开,但是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并不高,内部空间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

三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实质上是城市在城市发展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空间移动。

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外部动力主要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作为其表现的城市功能的演变,还有国家或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的变动、外部资金的投入、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等。

这些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众多因素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它们的合力形成了现实银川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1.银川城市空间发展的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的G DP 从1978年的3127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56.78亿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G DP 增长速度加快。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也为城市的改造和开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银川市的三次产业在第二产业继续发展的同时比重也在逐渐上升(见图2)。

地区G DP 中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15.9:5619:27.2变为1995年的15.7:43.6:40.7,2003年的9.2:47.4:43.4,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显示出银川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化。

正是这种功能的演变推动了城市空间用地结构的调整(见表2)。

图2 银川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表2 主要建设用地所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类别年份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198611.407.10//199513.4510.637.63 4.06200218.0512.14 6.54 6.17200325.4212.1911.128.23 注:“/”表示该数据无法确定。

2.银川城市空间发展的政策因素1988年,国家通过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的宪法修正案,同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暂行条例》。

1993年,银川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

这些法令、法规的实施,使得城市土地的区位优势真正得到了体现。

土地的级差地租为土地使用性质的置换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同时,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使用权的出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2001年,银川市提出将城市建设新增土地的一级市场与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运作,条件改善后再引资开发附近区域的城市建设方案,实现了城市资产的大幅增值。

另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经营城市的方案,如路名权的出让、市政设施经营权的转让及有偿使用等,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筹措了大量的资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国家从1985年开始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居民住房需求量的变化影响了城市空间扩展的量的变化。

同时,由于住房分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三类,三类住房房价不同,对区位的需求自然也不尽相同,故而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变化也有所影响。

逐步放宽的户籍政策,也是推动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政策因素。

2003年,银川市实施了入户政策改革,降低了银川城市的准入门槛,吸引了外来投资者、高素质人才到银川工作和生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3.银川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引导城市规划作为空间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用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推动和引导是不言而喻的。

2002年,银川市提出了“跳出银川看银川,立足全国看银川,面向世界看银川”的城市规划新理念,为城市发展目标丈量出了一个新高度,并从“大银川”的视角整合城市空间布局。

从城市道路系统入手,改造拓宽了上海路、新夏路等城市干道,逐步完善了城市干道网骨架;建设了一批游园绿地和休闲广场,如人民广场等近十个景观广场,以及大小西湖湿地公园、北塔湖公园等以湖泊湿地保护为主的公园,使城市环境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新建的河东机场、北门汽车站等对外交通设施以及环城高速路,加强了城市的对外联系,为城市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创业与生活环境。

四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正处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产业优势不明显,开发区分工不明确。

受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银川城市空间不是按照生产组织的要求配置,这使得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