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概念梳理、发展困境和改进建议摘要:企业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和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内容。

企业参与社会管理是建设有限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企业参与危机管理面临着企业社会责任“失范”、政府体制制约、法制政策不健全、企业参与能力弱等发展困境,需要从企业建设、政府支持、法规保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参与;发展困境;改进建议自2003年“非典”以来,公共危机管理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部门围绕着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管理机制改革、演习演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发生频率更高、处置更加困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建设中,进行社会战略的全民动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政府要作为社会力量的发动者,整合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相关概念的梳理1.1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点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公共危机灾害的管理活动。

[1]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事件,也就是常说的“突发事件”。

在我国,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不同而被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威胁性和紧急性三大基本特征。

[2]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其他类型的公共管理活动相比较,公共危机管理具有本身特有的特点。

首先,管理的对象具有紧急性和危险性,危机事件经常是突然发生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妥善处置,危机会威胁人民[1]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2]王宏伟编著:《应急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处置过程本身也是有危险性的。

其次,管理的主体具有权威性,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部门及其委托组织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管理活动。

最后,管理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它涉及政府、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力量,包含机构建立、人员培训、规章机制、预警预防、处理控制、重建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

1.2企业参与:内部管理和社会贡献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也不能离开社会生存。

因此,企业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义务。

1.2.1企业参与危机管理的首要内容是完善内部管理现代社会的细化分工,使得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对上下游产业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首先表现在其内部管理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塑造企业的安全文化,企业在其日常生产中必须时刻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第二,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经营生产,并建立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和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具体、有效的应急预案。

第三,建设应急处置队伍,根据自己的企业规模、经营范围、企业装备等建设企业的救援队伍。

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公共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2006年的“欣弗”药用试剂事件,造成了全国16个省份93例不良反应病例、11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其原因就是相关企业忽视安全生产,消毒工序被缩短了1分钟。

1.2.2企业参与危机管理更突出地表现为其做出的社会贡献首先,企业应与政府、媒体、公民等社会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危机管理合作关系,不能因为牟利而忽视其他部门的利益。

例如一些石化企业在规划、建设、生产时应时刻与地方政府保持沟通,遵循地方规划,接受社会监督进行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及时向社会公示通报等。

其次,适应公共治理下的市场化趋势,开发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产品,部分分担政府部门的压力。

如保险公司针对自然灾害推出的保险产品,能够有效增强投保人的抗风险能力;机械、通讯企业生产的救援特种装备,大大提高了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最后是企业无偿捐助,为灾害救助、灾后重建提供资金、人力、设备等支持。

企业掌控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在设备、技术、人员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企业的贡献不仅对危机处置起到重要的作用,还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一周以内企业认捐总额就超过52亿元人民币,更有大批企业直接派遣人员、设备到灾区参与搜救重建工作,这些企业在灾区挽回的损失和创造的社会效益是难以衡量的。

2.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2.1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建设有限政府的必然要求现代政府应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合理分权,政府权力不断下放。

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建设有限政府,告别全能管制型政府,扩大地方、市场和第三部门的自主治理权。

公共危机管理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政府部门单独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

企业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2. 2企业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然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当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为生存而适应制度环境变迁的产物,是随着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成熟理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也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今天,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涵,不仅可以确保企业自身发展,提高企业声誉,而且能造福于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公众。

2.3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参与能有效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政府部门作为官僚机构,组织僵化,试错成本高,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能灵活应对新出现的突发事件。

而企业创新性极强,有助于弥补政府应急的不足,有助于我们灵活、机动地应对各类危机。

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也能给企业本身带来收益。

首先,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自身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企业参与可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第三,参与危机管理有利于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

现代企业分工合作越来越紧密,维护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链条的顺畅,才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1]陈定洋,郝欣富.制度环境变迁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49-54.3.我国危机管理中企业参与的现状与困境近年来,企业部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他们活跃于危机救援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展各类营利性、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捐助、制度创新、人员设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发展时间短,企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加上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制约,我国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面临着困境。

3.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范”现代企业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经济、法律、伦理、慈善责任,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中普遍缺少这种氛围,存在着一味追逐经济利益,推卸社会责任的问题。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捐助中的“万科诈捐门”事件,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不够而陷入声誉危机,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值得深思。

一般认为,当前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速转型期,也是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失范”期,企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凸显“经济人”的本性,而相关的社会伦理、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却尽可能地推卸应承担的社会基本责任,出现了企业没有承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功能的“失范”。

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迫使大量职工下岗;私营企业通过剥削、权钱交易等非正义行为来牟取社会资源和收益;大量逃税漏税、造假账;掠夺性地开发资源、污染环境,等等。

①3.2“全能”政府的体制制约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政府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职能逐渐发生转变,但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业领域依旧是主导者。

在这种“全能政府”的管理思维下,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受到很多限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

例如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级政府部门把企业当作“奶牛”一样使用,在灾害出现时要求企业捐钱,贡献物资、人员,而忽视企业权益和企业能动性,极大制约了企业能量的发挥。

3.3企业参与缺乏健全的法制与政策渠道一个有利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是企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①关于企业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是否属于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已经丧失商业道德底线,必须严厉禁止、严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不可同日而语。

提。

在西方国家中,社会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十分普遍,有各种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定是企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一直比较滞后,关于公共管理过程中企业参与的法制建设更是被长期忽视。

国务院在2006年1月发了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但是在这一特别重要的行政规定中,也没有对企业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地位作出明确规定,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3.4企业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较低首先,企业应对危机时反应不迅速,效率较低。

在我国,由于企业参与危机管理缺乏自主性,在多数情况下仍须跟着政府的脚步开展活动,没有能真正体现出其具有的反应迅速、行动灵活的优势。

其次,参与危机管理的程度较低,社会影响较小。

目前,企业在公共危机中的出现,大多是在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以后提供的资金、物资和人员支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渠道单一,没能真正体现市场化运作在灾害预防、风险抵御方面的优势。

最后,企业本身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对非生产相关的项目不愿投入过多,如只重视提高产量,忽视对生产安全保障设备和污染治理设备的投入。

4.对我国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建议在理想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政府毋庸置疑处于主导的地位,市场、第三部门也应积极发挥作用,来弥补政府的不足,同时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制和政策保障。

要进一步发展企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参与度和影响力,就需要从企业自身建设、政府支持、法制政策保障等对方面进行推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