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主备人:田道宽组长:陆晓东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阐释。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了。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行:
①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到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等大城市。
③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④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5)习俗: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相反,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衣着,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只有必需用具。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
(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4)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阐述该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百度百科材料二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美国穿牛仔服的人堪称为世界之最,牛仔文化已经在美国根深蒂
固。
如今,牛仔布已成长为中国面料家族的主要成员,牛仔服装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目前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布已达20亿米,占世界的1/4,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服装在25亿件以上。
我国已成为国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生产大国。
——《中国60年的衣食变迁》
请分析:
(1)材料一中山装的设计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①治国理念:德治、民主平等、分权与制衡。
②历史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
(2)材料二“列宁装”流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敌视的政策,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方。
(3)导致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内外因素各是什么?
提示:①外因: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
②内因: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
(4)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
三、巩固练习:
1、(易)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当时第一次(1978年)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是一片灰色。
我觉得我为中国也作了一些贡献,就是把颜色带到了中国。
皮尔·卡丹能“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B.经济的发展
C.思想解放,审美观点的变化
D.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
2.(中)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 D.①④
3.(难)武昌起义后,各地革命党人即动员群众剪辫。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
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这从根本上说明(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4.(易)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5.(中)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
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
6.(中)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7.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见下图)反映了
8.①自然经济的封闭②带有家长专制的特征
③农民安居乐业的思想④商业发展的滞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
8.(易)下面两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9.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