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空坐标][知识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 (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融入西式建筑的特点。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
2.表现(1)婚姻风俗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风俗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思维点拨]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深化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史料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
[史料解读]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
[问题思考]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2.婚俗的变化史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提示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史论总结]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外部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内部因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族风格的是( )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答案 C解析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答案 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3.(2015·浙江学考)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
”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B解析根据歌词中“改良婚礼”以及男女同为新国民等信息,可知是民国时期倡导文明婚礼、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
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的习俗必然取代落后的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
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
5.“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该婚姻制度颁布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C项正确。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等。
[基础达标]1.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该地最有可能是( )A.厦门的租界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D.重庆的学堂答案 A解析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
所以答案选A。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答案 B解析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项。
3.(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年B.1945年C.1950年D.1979年答案 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
4.(2015·浙江10月选考真题)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联系的加强,中国国力的提升,促使“中国风”的出现,故②③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