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第9卷 第3期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ofXi'an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 Sep.2001Vol.9No.3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王毅敏
(西安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摘 要: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礼貌
用语在称呼、谦逊与客套、隐私及交际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03(2001)03-0055-02
一、中西两种礼貌原则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
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
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
1.Leech的西方式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
基础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包
括六项准则: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
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
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
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
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
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
对他人的同情。
2.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
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研究,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
点,即“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指谈到自己或与自己
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谦”;谈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台”、“尊”。
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
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3)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
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
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法
行为等。
4)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
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5)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
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
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先礼后兵”,“先褒后贬”。
这也就谈到“脸”和“面子”的问题,“脸”主要指与人
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价值,当人的所
作所为符合并加强了这种正价值,他就“有了脸”,或“露了脸”;当个人所作所为与这种正价值相悖,他就
“丢了脸”,“没脸”或“不要脸”。从语用角度看,“脸”
与“面子”通常与“训斥”、“批评”、“指责”、“邀请”及
“请求”联系在一起,如甲在公开场合批评乙,乙会认
为“没面子”,“没给他留脸面”。当人们考虑到自己或
别人的脸或面子时,礼貌就成了很有用的语用手段,
人们追求的往往是“求同准则”。
由此可见,英汉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
出。但是,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
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55·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二、礼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用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
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老师不允许学生对他直呼
其名,以维护其尊严。英美人倒恰恰相反,希望学生
称呼他们的名字,以示亲切。
再如,汉语中可用“老师”、“医生”、“经理”等表
示职业名称和头衔的词做称呼语,如“李老师”、“张
医生”、“王经理”。英语中却不能这样称呼,只能称作“Mr./Ms/MissLi/Zhang”,或直呼其名。
2.谦逊与客套语的差异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
谦虚话,对他人的赞扬客套一番。如果按汉语思维习
惯与英美人交流,则会造成交际失败。因为英美人会
把中国人的“否认”看作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或者
把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
反过来,中国人也会把英美人的应答方式看作他们
不够谦虚。
另外,在敬语和谦词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
大区别。英语中表示尊重和礼貌的方式远不如汉语
中那么多,如汉语中的“请教”、“高见”、“贵姓”、“拜
读”、“鄙人”、“拙作”、“愚见”、“寒舍”、“薄酒”等敬语
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3.隐私语言的差异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
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
私。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竭
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不希望自己的事暴露于大庭广
众之下。
4.交际语言的差异
中西在打招呼、感谢、道歉、告别等方面也有明
显差异。打招呼时,中国人除了说“你好!”还说“干
啥去?”“去哪儿?”“吃了没?”等。若用同样的话与英
美人打招呼,他们会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在打听别人
的隐私,而非打招呼。“Thankyou”和“Sorry”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远
远高于汉语的“谢谢”和“对不起”。汉语中,熟人、亲
朋好友、夫妻以及兄弟姐妹之间较少说谢谢,因为那
样被认为生分、见外。英语中则不然,它应用于任何人之间,夫妻间也不例外。另外,中西方对谢谢的回
答也不一样。中国人会说:“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
译成英语是“That'sallright.It'smyduty。”这样的
回答让英美人不快,因为“That'smyduty”是值班人
员用语,含义是“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通常他
们用“Youarewelcome”、“Don'tmentionit”等来回
答。
分手道别时英语中常说“Bye-bye”“Seeyou”“Drivecarefully”等,汉语中则常说“请留步”“请慢
走”等。如果用汉语方式与英美人道别,他们会疑惑
不解,为什么要慢走呢?我老了吗?快走不行吗?
在接受邀请方面,中国人出于礼貌,一般不会当
面爽快地答应,而是半推半就地应承:我尽量来。这
种回答让英美人很费琢磨:I'lltrytocome到底来还
是不来,该不该算他一份。这种情况下,英美人则非
常干脆,或Thankyou.I'llcome.”或“I'dloveto,
butI'mafraidIcan't.BecauseI'llhavetoattenda
lecturethen.”等。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比较说
明:礼貌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
和判断标准均有较大差异,也充分说明了语言形式
的语用功能和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且呈正相关。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了解文化的差
异性,以避免语用失误,交际中断或失败。因此我们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注
重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跨文化交际
的成功。
参考文献
[1]Brown,PenelopeandStephenLevinson.Politeness:
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2]Leech,GeoffreyN.Principlesof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1983.[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
收稿日期 2000-11-16
责任编校 禾 木·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