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学生姓名:周丽平指导老师:王亚琼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

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

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

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

R.Scollon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

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

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三、案例分析3.1称呼语的使用和翻译双方关系的协调,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的称呼上。

般都是dear+full name。

英语正式信件的称呼,一般是dear+Mr./Ms.+full name,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拼音并不能象英语名字一样标志性别,甚至姓氏和名字,(除非已经融入英语文化的名人,比如Jaekie Chen,否则一般的翻译就是Cheng Long),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方的格式,就是dear+full name。

在翻译Dear+full name时,就有点困难,因为我们不能翻译成“亲爱的某某”,也不能翻译成“某某”,我们需要加上一个“身份”或“头衔”,有时甚至需要加上“尊敬的”。

否则,会显得非常不礼貌。

在正式信件的末尾,写信者总是加上自己的身份和头衔。

而这个也构成对对方称呼的重要信息。

比如,将自己的身份写成了proposal manager,译者翻译成了项目经理,中文回信中的称呼,就根据这个信息写成了“尊敬的项目经理”。

头衔直接代替了对方的姓名。

这就完全突出了汉语文化中的权势原则。

那么如何翻译才对呢?一般而言,有两种方法,一个,即是根据对方在信末对自己身份的标注来称呼对方,一是模仿对方的称呼方式:“Dear+full name”。

但是,无论是Dear proposal manager,还是dear+full name,在跨文化交流中都充满了不确定的感觉。

Dear+full name由于不了解对方的头衔、性别,对于英语本族语人群而言,应该只是无奈之举。

而dear proposal manager,虽是对方在信末留下的身份和称呼信息,却不符合我们所知道的英语称呼习惯。

而译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促进者,除了双方关于项目的交流之外,也可促进双方其他方面的交流,比方说建议中方主动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性别(Mr./Ms.)和身份(Professor,等),或者就dear proposal manager 的不确定,也可委婉询问对方。

3.2should的使用和翻译谢天振提到“应该”这个词在中文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如果不考虑场合,字对字翻译的话,会显得过于生硬。

王颖和吕和发(2007:14)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如果您去对岸景区参观,需往回绕行或乘渡船”如果翻译成,“If you want to visit the view0f the other side.You should go back or take the ferry.”语气生硬,不够亲和。

可以翻译成,“Visitors who wish to visit the other scenic spots across the lake,please go around the lake or take the ferry.”或者,“Visitors…may g0around the lake or take the ferry.”反过来也一样。

在电脑软件安装的指示中,我们经常看到“安装过程中可能需要您插入安装盘。

”这是英语指示性文字翻译成汉语时很常见的语用错误,因为这不是“可能需要”,而是“您需要插入安装盘”。

针对如此明确的要求,一殿而言“you should examine the work plan…,you should decide…”是个对汉语读者来说适合的语气和方式。

但是这里,项目方却使用了大量间接言语行为来减少对收信者的强加意味。

首先是“I ask that you…”的陈述命题;其次是在陈述句子中加上了please;接着,称赞对方申请书“worthy and reasonable”。

当然,“ask”这个词除外。

我们在汉英翻译(尤其是往来信件)时可以借鉴英语指示语间接言语行为的多种技巧和特点,避免直接使用should;而在将上述指示翻译成汉语时,则可借鉴汉语指示性言语行为的特点,可适度删减在汉语中显得过分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委婉语气,增强指示的明确性。

3.3表情性文字的使用和翻译首先,感谢词的使用。

贾玉新(1997:298)提出,在汉语文化里,“感谢”,是和真实的得到恩惠的情况紧密相连的。

人们不会因为随手递个东西给别人而期待对方感谢。

但是在英语文化里,对于“thank you”的期待和使用非常广泛。

刘万生(2004:97)认为,在工作职责场合,如果说话人地位.相对比较高,一般不采用感谢语。

如果项目方是汉语使用者,则一般不会采用感谢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的六封英语邮件中发现:使用英语的项目方,对申请者不吝采用了大量的直接感谢语。

信中有thank you。

第一封信中开头和结尾对参会者表示感谢。

“1would like t0thank all0f you for participating……”“Please accept my thanks for joining us…”和第二封信一开始,项目方就对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项目表示感谢,而在信件结束的时候,又对我们的申请再次表示感谢。

“Thank you for the detailed and thoughtful application”“Many thanks again for the propos-al”第三封信在宣布项目得到资助的消息之前,项目方还是事先表示感谢。

“Thank you for the time you took in applying for…”第五封信和第六封信也还是对申请者表示感谢。

而在第六封信中,是这样写的:“Unfortunately our program was delayed and we are grateful f0r your patience.”其次,道歉词的使用。

贾玉新(1997:375)认为,道歉语的使用,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美国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

本文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最终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项目指南中的资助上限很多,但是因为没有达到刚开始承诺的金额,所以项目方在一封邮件中道歉,表示遗憾。

“We are sorry not to be able to fund thisproposal fully”。

其三,祝贺词的使用。

如果我们专门考察中英文大学录取书信的措辞,就会发现,作为权势一方的单位,在中文中不会祝贺对方;而在英文中却会。

比如,北京大学录取通知单,写到,“我校决定录取你入某某学院(系)某某专业学习,请你准时于某年某月某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四、结语英语称呼语在一般正式场合是用Dear+title+fullnanle;翻译成汉语时,用头衔(身份)+姓名。

不过随着双方合作的进展,双方的称呼也有可能变化。

这里有个协商的过程。

译者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主动了解双方对彼此称呼的期待和认可,来促进双方交流中这一很重要的一步。

关于“should”这个词的语用错误,往往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关系紧张,误会重重。

译者应该对此有意识,在汉英和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必须”(you should)和“可以”(you may)的区别。

而关于表情性文字的翻译,要注意在英汉两个不同文本问进行适度的增删。

参考文献[1]R·SCodon,S.W.scollon.跨越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1983.[2]谢天振.使用与翻译2000:381页[3]贾玉新.礼貌与面子,1997:298-375[4]刘万生.应用文使用,2004:97结业论文评语学生姓名:周丽平题目: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综合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批阅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答辩小组评语:答辩成绩:答辩小组负责人(签字):年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