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但是不能这样打招呼:“You are repairing your car?”(你在修车吗?)你这样一问,他会莫名其妙地瞪着你,不明白你是什么用意。

英美人互相打招呼时,一般只需说“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如果遇上熟人,需要与对方多说几句,那么可以谈谈天气情况,或者说说即将来临的考试等。

英美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privacy),他们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更忌讳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

中国人路见时常问,“你去哪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

别人邀请你到他家吃饭,当然不能吃完就走,总要再等半小时左右。

主人谈兴正浓,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也就不好意思打断他的话锋;主人显得疲倦,缺乏谈话兴趣了,或主人还有别的事要做,那么就该早些告别。

关于这些礼貌与习惯,中外都是一样的。

例2:告别语中外告别时(parting)的不同之处。

比如,你在一位美国人家里作客,你为主人考虑,知道主人很累,想让他早点休息,不能说:“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y very tired. ”(我该走了。

你肯定很累了。

)只有当你知道对方有病,才能说这样的话。

应当怎么说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呢?如果是在晚上,可以这么说:“Well, I’d better let you get some sleep. ”(哦,我应该让你早些休息。

)如果知道主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就该说:“Well, I’d better let you get on with your work. ”(我应该让你继续你的工作。

)如果主人客气硬要你多呆些时候,而你执意要走,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们会说:“I’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 ”(我已浪费了你许多时间。

)或者说:“I’m sorry to have taken up so much of your time.”(很抱歉,我已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了。

)这种说法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应代之以:“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感谢你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或者说:“It’s been good to see you again. ”(很高兴能见到你。

)我们知道,我国有这样的习俗,全家人送客送到大门口,甚至胡同口、马路上,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送了一程又一程。

最后客人真的走了,主人真的留步了,还听见主人一家与客人间大声嚷嚷:“来啊。

”“走好啊。

”“你们进去吧。

”等等。

英美国家与我国不同的是,送客只送到大门口,作为客人无需说“Stay where you are. ”(请留步。

)“Don’t come any further. ”(不要远送了。

)之类的话,因为除非你邀请,就别指望人家远送你。

这并不是英美人对客人不热情,只是中外文化传统不同罢了。

二。

原因分析造成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跨文化方面的差异。

礼貌语体现了理念和价值体系。

西方人尊重个人独立、自由、尊严和平等,追求个性,强调个人身份和个人作用。

他们的理想是成为独立的、自我意识强的、忠实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

所以在英语礼貌语中多以“我……”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强调自己的观感;在应答方式上,多倾向于接受称赞,以作为对自己个人努力的一种承认。

中国文化则不然,其文化礼貌的核心是;“自谦尊人”。

它源于《礼记》中“毋不敬”和“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它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谦虚谨慎(必要时甚至贬抑自己) ,二是对他人要尊敬(必要时可抬高他人) 。

“自谦尊人”是君子恪守的原则,在中国文化中作为创造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必要方式,避免给他人以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印象。

同时中国文化还注重群体而非个人,崇尚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独立。

所以在称赞对象上多为他人,很少称赞自己及家里人;在称赞应答上也多以拒绝为主。

汉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礼貌有着不同的释义,礼貌打上了文化烙印.在汉英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以"入乡随俗"原则指导交际双方的礼貌言行,同时依据具体不同的"文化大背景和文化小背景"适时、适地地把握"入乡随俗"的度,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例3:I like your watch. 在英语中这是一句很普通的称赞方式,但如果不懂英汉文化差异直译成“我喜欢你的手表”,这会被中国人理解成为一种间接的请求,请求自己把受到称赞的东西(watch)送给对方,于是误会就此产生,不愉快甚至是冲突都是难免的。

所以应该把这句话意译为“你的表真不错”,这样交际双方都会感到轻松愉快,彼此的交谈也能启动,从而交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又如:A:你英语说得真好!B:哪里,哪里,你过奖了!在汉语中“哪里,哪里”经常被用于回应称赞,这其实是受称赞人自谦地一种回答方式。

以前有很多笑话嘲笑不懂文化差异的译者把它翻成“where, where”,这确实让我们笑掉了大牙。

因此把它翻成英语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其称赞语及其回应的表达方式:A: Your English is good.B: Thank you. My listening is good, but my writing is poor.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遵循对方的交际规则,否则是要闹出笑话的。

总之,礼貌语言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汉礼貌语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文化。

中西方人称赞及应答方式的不同,是由于双方各自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评论 | 0 02008-06-19 19:48纤雪香凝 | 二级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对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

近年来由于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外语知识的渴求也在不断地增长。

但是如果人们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特别在礼貌用语方面,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影响具有两种语言背景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影响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各不相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文化的内涵,否则容易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的社会性、集体精神,强化社会、集体对人的约束。

而英美社会中,人们推崇的是个人主义,讲究个人拥有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因此礼貌用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英汉文化不同,英汉语言的礼貌原则也存在差异。

汉语礼貌原则的最大特点是自卑尊人,通过贬低自己表示对别人的礼貌;英语礼貌原则被概括为六对尽量多,尽量少。

英语礼貌原则与汉语礼貌原则的最大差异是它没有称呼准则。

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追求平等自由,因此他们不象中国人在称呼上如此讲究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这些特点在双方的礼貌用语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礼貌用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出现,称谓语,问候语,祝福语,感谢语,道歉语等。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英汉礼貌用语在上述的形式中也存在差异。

英汉称谓语的最大差异在于汉语称谓语丰富而复杂,而英语称谓语简单而粗疏;汉语把亲属称谓泛化到了亲属关系之外的范围,而在英语中却没有这种现象。

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汉语问候语常谈家常,几乎无所顾忌,越琐碎越显得关系亲近,见面时喜欢问吃了吗/去哪。

身势问候语是问候语的一部分,但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及言语问候语,还有待于深入探索。

汉语的祝福语比英语的要多,特别是关于春节的祝福语。

作为一个敬老的国家,汉语里对老人的祝福语非常丰富;英语国家的人很忌讳老,所以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祝福语。

汉语感谢语的使用没有英语那么频繁,特别是家人和好友之间几乎不用说谢谢;英语感谢语却随时可见,使用范围非常广,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等。

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不断深入,双方不仅在经济方面相互渗透,语言也相互影响,礼貌用语也不例外,尤其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从刚开始见面的你好到再见时说的拜拜都是来自英语的礼貌用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