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国家公债
第五章 国家公债
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公债的概念与
特征、公债的种类与结构、公债的负担与限 度、公债的功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等。通过 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公债的基础理 论以及公债制度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是掌握公债的特征、
公债的功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学习难点:本章学习的难点是公债的负担与限
是指公债买卖双方按照现价买卖、远期交割 的一种交易市场。 是指公债持有人在卖出—笔公债券的同时, 与买方签定协议,约定一定期限与价格,买 回同样品种和数量公债的融资市场。
市场 组织 形式
场内交易市 场
场外交易市 场
是指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公债交易
又称“店头市场”或柜台交易市场,是在证券 交易所以外进行的公债交易。
二级市场:公债流通市场又称公债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 公债认购者转让所认购公债的市场,是公债交易的第二环 节。一般是公债承销机构与一级市场公债认购者之间的交 易,也包括公债持有者与政 期货市场 回购市场
是指公债买卖双方按照现价买卖,即时(通 常是在第二天)交割的一种交易市场。
第二 阶段
91年-94年,国债发行主要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属 于市场化发行国债的尝试阶段。“国债一级市场机 制开始形成的标志”。
第三 从95年至今,在一部分国债发行中采用了完全市场 阶段 化的招、投标法则办法。
竞价(投标)承销(competitive bidding underwriting)
通常被称为招标方式或拍卖法,主要包括价格招标(用于 贴现债券的发行)和收益率招标(用于附息债券的发行)方 式。 (1)收益率招标
投标人
A B C D E F G H I
投标额(百万美 元) 150 110 90 100 75 25 80 70 80
出价(投标收益率)
5.1% 5.125%% 5.2% 5.3% 5.4% 5.4% 5.5% 5.6% 5.6%
表1
按照所报收益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投标人A、B、C、D将被分配到他们投 标的数额(即中标额为他们各自的投标额)。他们共承销4.5亿美元的 债券,余下的0.5亿美元将分配给出价均为5.4%的E和F。由于E和F的投 标额共为1亿美元,因此他们的中标额将按投标额的比例进行分配,即E 将得到3750万美元[0.5亿美元×(0.75亿美元/1亿美元)],而F将得到 1 250万美元[0.5亿美元×(0.25亿美元/1亿美元)]。
外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具体指标来衡量:1)外债负担 率,即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2)债务率,即当 年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 径)的比重,这一指标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100%。 3)外债偿债率,即到期债务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 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的比重,这一指标国际公认 的安全警戒线为25%。
投标人 投标价/美元 投标额/百万美元 中标额/百万美元 荷兰式招标中标价/美元 美国式招标中标价/美元
A BC D E 90 89 88 88 87 150 200 150 100 100 150 200 90 60 88 88 88 88 90 89 88 88
表2
3
注:在此例中,投标人A和B共中标承销3.5亿美元的债券,余 下的1.5亿美元将由出价相同的C和D承销。C和D的中标额将按 他们的投标额的比例进行分配,即C中标额为0.9亿美元(1.5 亿×(1.5亿/2.5亿)),D的中标额为0.6亿美元(1.5亿× (1亿/2.5亿))。
使用这种方式时,发行人要公布发行条件和中标规则,邀请 承销商投标。由各投标人报出对发行的证券的收益率和希望 购买的数额;再按照投标人所报的收益率由低到高的顺序配 售证券,即报出最低收益率(对发行人而言则为成本最低) 的投标人将获得中标权利,直到预定发行额全部售完为止。
例如,某发行人拟发行债券5亿美元,有9个投标人参与投 标,他们的出价(所报出的收益率)和投标额如表1所示。
国内公债:国内发行,债权人是本国企业和居民,使用本 币;
国外公债:国外发行,债权人为外国政府、企业和居民, 使用外币。 注意:国外公债与外债、外资的区别
1
3.按利率分,公债可分为固定利率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
1)固定利率公债是指利率在发行时就确定的公债。
2)浮动利率公债是指利率随银行利率和物价的变化 而变化的公债。
3. 公债发行价格,主要有: 溢价发行:公债的发行价格高于公债票面额。 平价发行:公债的发行价格与公债票面额相 同。
折价发行:公债的发行价格低于债券面额。
4. 公债的发行数额 公债的发行规模主要受下列因素限制: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公债的用途和公共部门使用资金的效率; 3)私人部门的资金需求。
债。
三、 公债的功能
1. 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经济功 能。
2. 公债可为政府筹集一定的建设性资金,以用于基础设施等 领域的投资。
3. 公债还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第二节 公债制度
公债制度是指包括公债发行、 公债偿还、公债流通等环节的 制度体系。
一、公债的发行
公债的发行是公债流通、公债运行的起始环节。 公债发行的一些基本条件,如债券的票面额、发行价格、
度。
第一节 公债概述
一、公债:概念、特征
公债:是国家债务的简称,指政府为满足其履行职能 的需要,采取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债 务。 公债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政治条件,第 二个是经济条件。
公债的三大形式特征
有偿性
如期偿 还,并向 认购者支 付利息
自愿性:
公债的发 行或认购 建立在认 购者自愿 承购的基 础上。
4. 按发行期限分: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1)短期公债: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主要是用于平衡
或调节国库的短期收支,如国库券。 2)中期公债:发行期限在1-10年间的国债 3)长期公债: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包括永久性国债
或无期国债)。
5. 其他分类: 1)按照公债券的形式,可分为凭证式公债和记帐式公债; 2)按照流动性分类,可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 3)按照担保条件分类,可分为担保公债和无担保公债; 4)按照公债的应募条件分类,可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
灵活性:
公 债发行与否及 发行多少,一般 完全由政府根据 有关因素灵活确 定,不能通过法 律形式预先规 定。
二、公债的种类与结构
1. 按举借形式,可分为政府借款和发行债券
政府借款:通过借款协议形式筹集资金的公债 形式 。
发行债券:政府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来筹 集资金。
2. 按债权人分类: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利息率等的规定。 1.公债发行的原则
(1)客观需要原则。 (2)负担限额原则。 (3)稳定经济原则。 (4)低成本原则。
2. 公债发行的方式或方法:
(1)公募法。 ①强制摊派。在特别情况下,政府也有可能采取强制摊派法来 发行公债,即政府利用政治权利或行政任务的方式来迫使国民购 买公债。
1.含义 公债负担是指政府向企业、居民举债以及为偿债而 征税等给企业、居民的生产经营及生活消费等造成 的各种不利影响,即公债使社会付出的代价。
2. 表现形式
税收负担 社会成员代际之间的负担 外债负担等
二 、公债的限度
1. 公债的限度是指政府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 公债运用的最大限度就是:应债能力等于债务负担, 偿债能力等于偿债负担。
第二个阶段为1986—1993年,为改革全面深入时期。这一阶段公债 规模迅速扩大,非加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48%,比上一阶段增 加12.36个百分点。
第三个阶段为1994—1997年。除了财政赤字增加、经济建设需要 外,发行规模不断扩大,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年均增长速 度。
第四个阶段为1998年至今。进入1998年,为了拉动内需,中央政府 采取了扩大国债发行、增加财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国债年 发行额连创新高,至2002年已突破5000亿元。
2. 公债规模的限制因素 国家的偿债能力 认购人的负担能力 已存在的偿债负担 公债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3. 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政府有责任偿还公债,公债的偿还责任构成了政府财政上的负担。可以从下述 指标来考察政府的公债负担。
公债的负担率,即公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国际上一般 认为债务负担率不应超过45%。一般认为该指标保持在 10-15%之内是安全的。
②包销法。即由大的机构投资者组成承购包销团,按一定条件向财 政部承购包销国债,并由其负责在市场上转售,任何未能售出的余 额均由承购者包购。
③竞价投标方式。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来发行公债的方 式。
(2)私募法
2
我国公债发 行 方 式 演 变
第一 阶段
81年-90年,国债发行主要采用行政摊派方式。
¾ 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即单一价格拍卖(single-price auction),所有中标人都按中标收益率中的最高收益率来认购 其中标的证券数额。
¾ 美国式拍卖,即按多重价格拍卖(Multiple-price Auction) 时,则每个中标的投标人各按其报出的收益率来认购中标的债券 数额。
流通市场
4
三、公债的偿还
1. 偿还方式
到期一次偿还法。 分期比例偿还法。 市场买销偿还法。 以新替旧偿还法。
2. 偿债资金的来源
预算直接拨款 预算收支盈余 设立偿债基金 举借新债偿还
第三节 公债的负担
公债负担的概念 公债的限度 中国的国债规模
一、公债负担
5. 公债的利率,决定公债利率的因素主要: 1)市场利率的高低; 2)政府的信用; 3)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6. 公债的还本及付息期限,公债的还本期限主要考虑举 债者对资金时间的要求、以及债务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