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公债: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公债产生的条件:(1)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2)经济发展水平3、公债发展的原因:(1)对外扩张的需要(2)剩余产品增长,闲置资本扩大(3)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4)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信用制度的完善是发行公债必须的技术条件4、公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3)为政府投资筹集必要的资金5、公债的作用:(1)形成市场基准利率(2)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3)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6、公债的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信用性7、公债与私债的比较:(1)成立的动力不同。
公债债务关系的成立,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私债债务关系的成立,一般只能依赖于经济因素。
(2)主体不同。
公债债务人为政府;私债债务人为企业和居民。
(3)流动性程度不同。
公债流动性程度较高。
(4)担保不同。
公债政府可在不提供任何担保的条件下举债;私债企业和居民必须以其财产或收入为担保品。
(5)期限不同。
公债期限较长。
8、硬赤字:将债务收入与经常性收入一起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将债务支出与经常性支出一道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当中。
软赤字:在统计财政支出时,不把债务收入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不把债务支出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
第二章1、永久公债:公债不规定还本期限,平时仅按期支付利息,债券持有人有权按期取得利息,但无权要求清偿。
2、可转让公债:可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证券交易所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不可转让公债: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3、或有负债:指由某一或有事件引发的债务,是否形成现实债务,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4、公债的分类:(1)按公债承购人管辖权的不同: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2)以偿还期限为标准:短期公债——平衡预算年度内的短期收支缺口,形式为短期公债券和向银行临时借款。
短期公债券包括国债券和预付税款券。
中期公债——弥补整个预算年度财政赤字,形式为附有息票的公债券。
长期公债——重大危机或大型经济建设投资。
形式为有期的长期公债和无期的长期公债。
(3)以发行主体为标准: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4)以流通与否为标准: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5)以举债方法为标准:强制公债、爱国公债和自由公债5、国债和地方公债的区别:(1)发行主体不同。
(2)经济影响不同。
国债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地方公债影响局部区域。
(3)偿债资金来源不同。
国债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是借新债还旧债和税收;地方公债大多依靠税收和项目投资收益。
(4)发行规模不同。
国债发行规模可以很大,地方公债规模较小。
(5)金融属性不同。
国债无偿还风险,地方公债近似于信誉较高的私债。
6、可转让公债的种类:(1)国库券。
是政府为解决年度内预算资金的周转失灵而发行的债券。
一般不记名,基本上是零息债券,即不按期付息,券面上只有票面金额而不载明利率,但出售时按票面金额打一定折扣发行,折扣率按当时的市场利率灵活确定,到期按票面金额十足还本,等于预扣利息。
目的:调剂政府财政收支过程中的季节性资金余缺特点:安全可靠、流动性高、有投资收益、适用范围广(2)中长期债券。
目的: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
(3)浮动利率债券。
是指票面利率随某一市场利率变动而变动的债券,一般属于中长期附息债券。
性质取决于参照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国库券拍卖利率、二级市场的收益率(4)指数化债券。
指本金和利息随物价指数变化而变化的债券。
(5)预付税款券。
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期公债,目的是吸收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
6、不可转让公债的种类:(1)储蓄债券。
指专门用于吸收居民储蓄资金的债券,是不可转让公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2)专用债券。
指各国政府专门向金融机构发行的不可转让债券。
7、波拉科娃的公债分类: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
具体: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
8、或有和隐性债务产生的原因:(1)政府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形成的隐性和或有债务(2)客观必然性。
政府职能的转变、国际金融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3)或有债务与道德风险问题(4)转型国家会存在大量隐性和或有的负债的另一种解释9、公债种类的设计原则:(1)种类设计多元化(2)种类结构应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3)种类安排应力争债息成本最小化第三章1、李嘉图等价定理:公债发行与征税条件下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相同。
即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
2、古典公债有害论斯密:(1)国家举债原因是当权者奢侈而不知节俭(2)公债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因而举债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3)举债过多,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推卸债务,使举债陷入危机,也会造成国家破产。
李嘉图:(1)课征赋税充当战争费用,在战争结束时应废止这项赋税。
(2)在战时形成的公债,在战争结束后国家应不断努力偿清。
(3)偿清公债最有效方法是使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用财政结余清偿公债,才不会对生产资本产生危害。
(4)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时应采取税收方式筹资,而非求助公债制度。
萨伊:(1)公债所筹集的资金会使国家一部分民间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消费,导致通货膨胀。
(2)公共财富不会由于为公债付息而减少,但公债的本金随借债产生的消费将这笔资本消灭掉了,永远不会再产生收入了。
穆勒:开始赞同在存在闲置资本的前提下发行公债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理论:(1)公债具有非生产性(2)从本质上讲,国家公债是延迟的税收(3)国家公债会造成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果3、现代公债有害论(布坎南):(1)公债破坏了资本的价值。
(2)西方国家政府在预算赤字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持续发行公债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公众和政府的消费,而不是用于投资。
修正:(1)公债的实际负担成本必定要由那些为债务还本付息支付税收的未来一代人承担。
(2)公债和私债之间的类比从本质上看是正确的,分析私债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公债的分析。
(3)外债和内债基本上是等价的。
(4)公债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举债的合理性取决于支出的预期生产力和预期收益的时间模型。
(5)当政府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公开拖欠或采用通货膨胀等方式来赖债。
4、公债有益论:迪策尔:(1)公债将游资转移到公共经济,通过提供公共物质资料,满足共同欲望形成固定资本,这不是消灭资本而是进行再生产。
(2)国家债务是表现国家财富的标志。
瓦格纳(利害由来源决定):(1)公债吸收战后及萧条时期的闲置资本。
(2)使国内资本增加的外国资本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3)公债有利于维护有产者的利益,却加重了下层工人阶级的负担。
英国:巴斯布泰尔、道尔顿凯恩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发行公债筹集来的经费,无论用于消费性支出还是投资性支出上,都能够扩大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汉森:公债分为死公债、消极性公债、积极性公债萨缪尔森:(1)公债不是绝对地好,国家发行公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公债是国家贯彻执行补偿性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的有力武器。
(3)只要公债的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平衡,则数量是适度的。
凯恩斯学派总结:(1)发行公债对国民经济是有益的(2)公债不会造成下一代的负担(3)公债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
5、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1)代际利他主义问题。
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消费者是利他的,还要求消费者在遗留财产给后代时保证遗产值不为负。
后一种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出现。
(2)非一次性总付的税收。
定理暗含的假设前提是,政府所课征的税收是一次性总付,因而政府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造成一种税收的总额变化。
但现实经济中,大多数税种非一次性总付。
(3)不确定的收入与消费行为。
(4)开放的经济条件。
定理暗含的假设前提是公债的购买者是国内居民。
(5)经验研究并不支持定理。
第四章1、公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财政收入:(1)公债对当年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增加了政府在该年的收入总量(2)公债对今后年度财政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
若当年公债收入经使用后能增加今后年度的国民收入,也就可以增加今后年度的财政收入,反之。
财政支出:(1)公债发行使得财政当年在债务方面的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非债务支出)增加了。
(2)公债增加了今后年度的财政偿债支出,也增加了今后年度的其他支出(非债务支出)。
2、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发行:(1)中央银行承购公债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
(2)商业银行压缩贷款来承购公债,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靠动用超额准备金来承购公债,会扩大货币供给量。
(3)非银行部门承购公债不会改变社会的货币供给量。
流通:(1)公债在非银行部门之间的买卖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量;商业银行间的买卖若是收回贷款则不会改变社会货币供给量,若动用超额准备金则扩大货币供给量。
(2)商业与非银行部门之间的买卖:①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部门转让公债实际是其资产项目的调换。
②反向。
考虑商业银行的购债资金来源,结果与流通一样。
(3)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①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抛售公债,是一种紧缩银根的政策。
②反向。
反之。
(4)中央银行与非银行部门:①中央银行向非银行部门销售公债,紧缩银根。
②反向,反之。
偿还:(1)以税偿债的货币效应①偿还非银行部门,不影响社会货币供给量。
②偿还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增加的准备金若运用将抵销征税的收缩效应。
③偿还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量。
(2)借新债还旧债的货币效应①新债的发行对象是非银行部门。
偿还商业银行对货币的供给量呈现中性;偿还中央银行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
②新债的发行对象是商业银行。
偿还非银行部门,对货币的影响是中性或者是潜在的投放能力得到现实释放;偿还中央银行,则只有商业银行认购新债时的收缩货币效应或超额准备金减少效应。
(3)新债的发行对象是中央银行。
偿还非银行部门,货币供给量扩大;偿还商业银行,增加的准备金是一笔随时可以扩大货币供给量的资金来源。
3、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发行:单纯考虑资金由公债承购者流向政府的过程——对于公债承购者而言,收入总数没有减少,但现实可用于消费或者其他方面的资金减少了;对政府而言,其负债增加,同时现实可运用资金增加了。
如果政府取得公债款项后用于转移支付,接受者个人收入将增加。
如果政府的收入分配目标是缩小贫富差异,那么,在公债发行政策上的可能办法是向高收入者举债,并将这部分资金补贴给低收入者。
流通:影响社会成员的收入状况视他们参与公债交易的盈亏情况。
偿还:以税偿债对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影响,取决于纳税数量和公债持有数量的累进程度。
第五章1、公债风险类型:(1)信用风险。
指公债发行主体不履行还本付息义务的风险。
(2)利率风险。
指市场利率的变动引起公债价格或公债收益率变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