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鼠子便自由行动,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或攀援而上帐顶,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
承认,我“没有法子”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未见的。
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骨骼都像是硬的。
全是蚊子,又黑又大,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是 .
2.本段通过、、突
出了“雅舍”的趣。
3.文中写老鼠自由行动的四个“或”字句,运用了的修辞
手法,有的作用,从文中找出他们“更骚扰”的4.作者说“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用原句依据。
回答)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 5.“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
!‘雅舍'”表现了作者的心态
2
(二)
但是,这也不行。
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与氓之手。
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
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
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颗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
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到。
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课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颗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天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
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
奈何,奈何!
1.请从文中找出古藤“只有哭泣”的三点原因。
3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有两句运用了排比修辞,分别为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为标志,它们表明两种态度,形成强烈的__________.
3.请用文中的语句说明这两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看,“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表面看是写
_______________的悲剧,实际是在揭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这一社会悲剧。
5。
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
4
(三)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屋就不太好,旧房檐,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远亲不如近邻”。
“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方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台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1.节选的两段介绍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的依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
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
6
( 四 )
(1)前面的路有多长? (2) 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通到地狱?(3)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4)前面的路有多险?(5)那髙崖会不会劈头盖脸崩落下来?(6)那礁石会不会像狼牙一样遍布江底?(7)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纫的飞瀑?(8)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9)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10)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11)会不会遇到双眼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12)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13)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14)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15)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16)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17)于是,他与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1.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试用“||”在下面的序号中隔开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如果把下面几句话分为三个小层次,该怎样划分?试用“||”在下面的序号中隔开来。
(4)(5)(6)(7)(8)
3.段中的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这段话中有一系列的设问,试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这段话中设问的几点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