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131102

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131102

全球各个国家读书数量131102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日本的40本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读后令人惊悚。

全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

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

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

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

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

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

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

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

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

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

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

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1875年【文明论概略】。

福泽谕吉精辟地指出,日本必须脱离支、韩两国所深陷的儒佛文化圈,跳脱出愚昧与落后的亚洲,以西方先进文明的准则为最高准则,实现彻底西化,脱亚入欧,否则: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4.3本约为日本人1/10原标题:“中国年人均读书4.3本”,真的吗?“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论断被各种媒体反复引用,说它令我们感到振聋发聩甚至痛心疾首,并不为过。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国当真已经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

“4.3本”是怎么得出来的?“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这是我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的结果。

”徐升国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新闻出版总署,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去年年底进行,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调查结果。

近年来,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令专业人士也始料未及。

1999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国人的上网率才3%,数字阅读无从考察;2011年,上网率增加到54.9%,数字阅读率达到40%,手机阅读率达27.6%。

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国民数字阅读人均读书仅1.42本。

徐升国说,数字阅读之所以没有与传统阅读合并计算,首先因为数字阅读的统计是不能以“本”为单位的,很可能只是部分章节、段落;此外,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这两种形式有较大差异,比如,手机阅读的可能是书,更大的可能是报纸、刊物。

也不能以传统纸质阅读的监测手段,监测数字阅读的阅读量。

“数字阅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检测,但是目前全世界对数字阅读的关注结果都认为,还不能简单地说数字阅读好或者坏;数字阅读目前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因为其还有明显缺憾,比如可能损害儿童的视力;往往因超链接的存在,不断分散读者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数字阅读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和浅阅读。

”徐升国的观点是谨慎的。

几年前,iPad刚刚出现时,有人曾经说:iPad是阅读的杀手。

在某种意义上,也许这并非危言耸听。

莫言获诺奖对全民阅读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据悉,出版机构“精典博维”获得了莫言作品3年的版权,将在3年内出版约包括20本书的《莫言文集》,定价七八百元人民币,希望卖出100万套。

徐升国算了一笔账:“虽然文集主要用于收藏,但假定每套书都有两个人阅读了其中一本,最终可以拉动当年全民图书阅读率上升0.001,就是说,如果要将人均读书数量从4.35本提升至4.36本,约需要10个莫言。

”当然,此结果没有把重读旧书、购买单行本以及通过数字方式阅读的莫言小说计算在内。

从世界出版界来看,一个新的超级巨星的产生,对阅读的拉动作用屡见不鲜,比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7部,已被译成7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销售数亿册,其中每一部的出版,都会让全球出版界震动一下,而这一年如果没有一部新书诞生,全球出版界的产值都要下降一点。

徐升国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策划如何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和起点,推动国民阅读潮流和阅读时尚。

“不管在什么程度上,这毕竟是一个机遇。

”不久前,徐升国所在单位与中央文明委联合开展了向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万人赠送一本书的活动,这1万人最想得到什么书的统计结果令人吃惊:《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和《红楼梦》位列前三。

徐升国认为,国民对文学阅读有这样深刻而广泛的偏好且阅读水准和品位如此之高,使人对文学阅读拉动国民整体阅读水准、对国民阅读的前景有了信心。

德国一个阅读的民族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认识的一位德国外交官有些“另类”。

这位外交官最大的快乐是从世界各地飞回家,不过,“别人都是同亲人团聚,他要和书团聚。

”在他的家里,有一座对他充满魅力的小型图书馆,这是在他父亲去世后,由家中房屋的二层改造而成的,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书都收藏于此。

他笑着和王竞说,担心有一天他的房子会突然坍塌。

据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先生提供的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很多”(很多≥18本/年),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藏书200-500本,14%的德国家庭甚至有自己“小图书馆”。

所以,有人感叹,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每年入秋,整个德国就笼罩在阴冷潮湿的气候中,这种状况有时可以持续半年之久,这带给了德国人沉郁的气质。

不过,感伤、孤独、忧郁,正是读书的好动力。

在这个疆界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却始终延续着绵长的阅读传统,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德国有“社团之国”的称号,它的国民对社团活动的热衷举世闻名,即使在阅读上也不例外。

在德国,有一种延续至今的传统,叫朗读会,它源于教堂中的布道。

作家出版了新书,喜欢到公众场合大声朗读,而非像其他欧洲国家的作者一样四处签售。

这个传统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的“阅读革命”,那时,文学沙龙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内容。

当年进行沙龙的著名房子还留存至今,屹立在柏林美丽的宪兵广场。

如今在柏林,随意翻开一份报纸,就可以发现柏林每天大大小小的朗读会仍然有10个到20个。

就这样,阅读在德国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传统——渴望公共的交流,主流却依旧是个体的默默阅读。

当法兰克福书市高调成为世界最为知名的图书交易会时,阅读依旧是无数孤独者的心灯,强壮着他们的心灵,所以,在德国哪怕最僻角的的小书店里,也可能藏着大隐于市的哲人。

从宗教中解放了的精神生活古登堡想必最让德国人引以为豪,2007年8月的北京国际书展上,作为主宾国的德国特意将几百年前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搬到了展区,表演者身穿羊皮外套,用的是和几百年前如出一辙的印刷设备,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兴趣盎然的观赏着这出“西洋景”。

正是这位古登堡先生,让书籍这个最初专属僧侣阶层的“奢侈品”,开始渐渐传递到普罗大众。

在中世纪,宗教和僧侣的烙印无处不在,人们的宗教生活和精神生活大致是同一的。

早期的书自然单调得很,《圣经》为其代表。

1455年,已经60多岁的古登堡,依旧是个单身汉,因为心思都用在了发明创造上。

好在终于得到大主教的许可,完成了这项名垂青史的工作:制作出一本《圣经》,每页42行。

但《圣经》真正得以广泛传播,则要拜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赐。

这位来自曼斯菲尓德的“异教徒”认为,“教皇和教会也可能犯错误,只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