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说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表现:P66识记
(提示:所有制、管理、计划)
斯大林模式—— 评价之成就
材料二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工业化成就?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迎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历史纵横』
斯大林体制: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 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 林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 模式。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1月10日 下午3时 50分20.11.1020.11.10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1月10日星期 二下午3时50分 47秒15:50:4720.11.10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1月 下午3时 50分20.11.1015:50November 10, 2020
【即时巩固】
1.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 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的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2.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 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 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评价:
积极作用: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 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失误: ①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② 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
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
观看思考 列宁是在怎样的 形势下实行的? 新在何处?实质 是什么?
一个值得回味的冷笑话: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 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 等,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 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 计委(计划委员会)的……”
(3)指令性计划压抑积极性不利于苏联的持续 发展。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015:50:4715:50Nov-2010-Nov-20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15:50:4715:50:4715:5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1020.11.1015:50:4715:50:47November 10, 2020
材料三 七十多年前的观察
泰戈尔的判断:“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 1930《俄罗斯书简》
罗曼·罗兰的困惑:“目前这些政策包
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 1935《莫斯科日记》
安德烈·纪德的悲观: “生虫的红苹果”
。
—— 1936《从苏联归来》
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斯大林模式—— 评价之消极性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①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行政军事管理 →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公有制为主体)下,允许在一定范围
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
因素(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来建设
社会主义
特点
3、评价
西方经济学家预测,苏俄要恢复经 济需要15-20年,而结果1926年就恢复了, 只用了短短5年。有人说俄国曾经是一个 被打得半死的人,现在居然能够拄着拐 杖行走了!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是列宁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的进一步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切为了前线”
2.内容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依据理论的 探索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
公有制 私有制
否定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军事和行政 市场和
分配 按劳分配
手段管理 商品货
平均分配 币关系
材料1: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大幅上升: 1917——1918年为7340万普特。 1918——1919年为10790万普特。 1919——1920年为21250万普特。
历史必修Ⅱ 第3单元14课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 争后苏维埃政权面 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 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课标解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目的、内容和主要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 及主要意义。
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 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 并能 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 列宁设 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材料2:1919年,俄国一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材料3: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 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作家:“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 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
• 1、背景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家无力直接领导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
新经济政策 “新”在何
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推行国有化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
重标准,严要求,安全第一。2020年11月10日星期 二3时50分47秒 15:50:4710 Novem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3时50分47秒 下午3时50分15:50:4720.11.10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020.11.1015:5015:50:4715:50:47Nov-20
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粮食缺乏,经济贫困
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主观目的:“一切为了前线”战胜敌人, 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母亲在号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定义】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 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 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 中有限的人力、物力, 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 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 非常政策。
材料四
1937年比1928年的增 长率
农业产值 8.1%
结构畸形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 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材政否料命定斯请五令 了大结:、价林合斯计 值模以大划 规式下林管 律也材模理 和给料式体 市苏进是制场联行一,机的概个它制经括以限的济其国制作带消家了用来极为商,巨性核品用大。心货 行的的币 政“高关 命后度系 令遗集的 甚症中发 至”的展 粗,行, 暴 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3时50分 47秒T 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相信相信得力量,创造应创造的事情 。20.11.102020年11月 10日星 期二3时50分47秒20.11.10
谢谢大家!
“特定的历史条件” 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 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 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斯大林模式——表现
材料一: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 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 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 是1卢布。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1.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
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
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
B. C.
C
D.
2.(2011年海南单科)“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 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 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