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27张PPT)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27张PPT)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材料一: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 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 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辽宁清原县第二高级中学 孟祥东
苏联笑话
亚当和夏娃是哪国人?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 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 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 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 少 ,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
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 “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悲情:1963年,苏联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进
口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净 进口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2)1964年到 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 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3.(2015•福建文综•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 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 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 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阶段
1.(2014•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 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俄罗斯《20世纪祖 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 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 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 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 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 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我当过工人,那时 候没有社会主义, 可有土豆;如今社 会主义建成了,土
豆却没有了!
农业形势严峻, 粮食供应不足
赫鲁晓夫(1894~1971)
项目
2、内容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
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5.(2015•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 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 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 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6.(2014•常德质检•22)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 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 有的阶层都无一例外的因无自由而痛苦。知识分子 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 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平等的分配个 人财富。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 果的真正主人”。材料反映出( ) A.冷战影响苏联的社会稳定 B.苏联模式陷入全面 危机 C.苏联在80年代名存实亡 D.勃列日涅夫改革 毫无成果
4.(2013•北京文综•22)1971年,苏联政府在 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 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 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 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苏联解体原因再认识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 材料一:乌克兰总统向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天 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解体是从公 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 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 这个帝国。” 材料二: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 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 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苏联经济改革
类
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背景
斯 大 林 体 制 的弊 端
内 农业 侧重 容 工业
侧重
经济:根本触动 政治:偏离方向
评 积极 一定成效 一定成效
失控
价 局限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解体
反思:
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 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哪些深刻的借鉴呢?
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尼克松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 平演变
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3、民族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 题;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有人说:赫鲁晓夫 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 苏联改残了,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 死了。你认为正确吗?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 何异同?
早年进入工程技术学 院学习。执政期间,实行 改革,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 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 上的超级强国。后期,经 济改革趋于保守。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 克斯洛伐克。
70年代美苏争霸中采 取攻势,
1979年,发动了侵略 阿富汗的战争。
戈尔巴乔夫
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 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 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5
赫 鲁 晓
第17课
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勃 列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
日 涅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夫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戈
尔
巴 乔
考试说明: 赫鲁晓夫改革
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高度集权,高度计划;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 失调 ;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5.为支持农业,损害农民利益;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 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 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 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 讽刺戈尔巴乔夫
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
(1)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 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内容
问题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经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的配套措施;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作用) 根本上触动经济 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济 体制。
政
“人道的、民主的社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
会主义” 取代“科学 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
治
社会主义” ;实行多 解体。 党制。
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 回顾苏联(俄)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的变迁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大林
1918 1921 1925
1953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1964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 是的精神;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 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 ●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 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课 堂 小结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材料二: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0.5%,是美国的2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 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 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加加林是第一 个征服太空的人。
材料三: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 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 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 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 停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