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1894年~1971年)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大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1983年时的 苏联导弹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
的560亿卢布;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
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
3、结果(失败) (1)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缓 慢 (2)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 脱离国情
(1)认为苏联已建立发达社会主义,所以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失败根本原因
(2)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冷战”,两极格局
补充:赫、勃改革之异同
下列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有 ①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②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推行收购制 ③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 定是其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④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 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 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 模式 ④两者都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 1982年到1985 先后换了两任。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 科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但很快 因年老多病去世。
•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 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 A.赫鲁晓夫 • C.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 俄国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 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 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 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 “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 确的认识: ① 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 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 有规律可寻。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 神。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
1、目的: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改革重点 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 工业: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2、内容
农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结果:
材料: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 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 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 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 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材料: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66-70 社会总产值 7.4 71-75 6.3 76-80 4.2 81-85 86-90 90 3.3 1.8 -2
国民收入
劳动生产率
7.8
6.8
5.7
4.5
4.3
3.3
3.2
3.1
1.0
-4
-3
发展军备必然依赖重工业,重工业比例 更大; 军备竞赛最终成为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 重负。
1962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1、背景:
(1)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2、内容: 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从 (1)开始阶段:经济领域 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①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 济方式管理经济; 实质:承认市场对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经济的调节作用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②改革的问题: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 构更加失调。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3)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 响) (4)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地位日益巩固
(5)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人们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
1953年为斯大林送葬 1956年苏共“二十大”现场批判已去世的斯大林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改革重点 2.内容:
赫鲁晓夫墓
黑白相间的构 图,代表赫氏毁誉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 参半的一生。他的 观念的束缚 一只脚跨进了新的 时代,而另一只脚 又由于历史的原 因,仍然深陷在旧 时代的泥潭之中而 不能自拔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 经济发展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了“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序幕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14名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 92.9%,其中70岁以上的占57.1%, 平均年龄比1964年时提高了近10岁。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1931年—)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 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 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953年—1963年, 苏联工业总产值年 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课本第78页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 济体制改宇宙飞船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 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 子能发电站。(邮票)
苏 联 宇 航 员 加 加 林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 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 循守旧。他在开会或讨论 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 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 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 中,采取中间路线。所 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 手”。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教材P66页大 字第三段具体说明?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斯大林时代,苏 联经济取得了突 出成就,但也存 在着严重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 中央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行政 1、以_______手段管理经济,压抑 企业的积极性。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 重工业 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3、结果: (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 败。
4、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 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
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 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 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 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 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 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共 产主义是家家都能吃上 赫鲁晓夫性格比较专横跋扈, “土豆炖牛肉”
脾气暴躁,举止粗俗;
他的决策常仅凭他的直觉,有 很大的随意性,朝令夕改,使 改革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改革(1953-1964)
4.失败原因:
材料:俄罗斯曾经流传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 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 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 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 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 夫敲着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 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 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对这句话得理解正确的是: A.戈氏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B. 戈氏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
革,同时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
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06江苏)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 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1)根本:局部改革; (2)脱离实际; (3)盲目性; (4)个人作风;
4、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1)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 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左倾 (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 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 成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