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经济泡沫的历史过程

日本经济泡沫的历史过程

第一章日本经济泡沫1.1历史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破裂1985年前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高速成长已经引来了美国的不安。

日本出口打击了美国的制造业,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日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

而美国经济在巨大的压力下运行,当年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经济,美国开始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压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日、法、英和联邦德国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此后,日元兑美元迅速升值: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为抵消日元升值给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大幅降息。

而被日元升值打击得元气大伤的日本出口商为弥补亏空,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票。

日本股市三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也涨幅惊人,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而沾沾自喜。

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甚至重金收购了美国最高的建筑洛克菲勒大楼,“购买美国”的声音喧嚣一时。

但危机正悄悄袭来。

1989年初,为了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危害日本经济,日本开始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日本股市由最初的下跌,变成恐慌性出逃。

股市暴跌,地价急剧回落。

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保险业,直至制造业。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衰退。

在高峰期,日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1%,2009年,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5%左右。

对于日本经济泡沫的成因,虽然尚存一些争议,但是回看历史,泡沫的产生与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难脱干系。

1.2泡沫经济的崩溃与重生-20年日本走过的路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此后日元一路飙升。

日本的资产价格“泡沫”加剧;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日本银行降低利率,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泡沫经济;1989年日经225指数接近40000点,达到历史最高点,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9%;1990年日本银行于1989年年底抽紧银根之后,日经指数下跌40%。

不动产市场开始下滑,估计大约有80%的银行贷款直接或间接与不动产有关;1993年在经济奇迹结束的不安中,自民党首度暂时失去政权,经济增长率急速下滑;1995年日本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使用公共财政挽救东京协和信用联合社和安全信用联合社;1996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公布名为“大撞击”的改革计划,以促使日本市场“自由、公平以及全球化”。

日本经济似乎好转;1997年日本政府紧缩财政政策把经济推回到衰退之中,日本信用银行几乎破产,但被政府挽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1997年秋天日本金融制度首度陷入严重混乱之中。

北海道拓殖银行、三洋证券以及山一证券破产;1998年日本政府首次成立挽救银行的基金,向最大的几家银行注入共1.8万亿日元(180亿美元),并且承认无法履约的贷款已经超过60万亿日元(6000亿美元),新成立金融厅以监管所有的银行;1998年夏天亚洲金融危机加剧,美国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日元,并且要求日本政府解决银行和坏账问题;1998年秋天美国进一步向日本施压,要求采用新的银行评估标准,日本最终推出一个新的安全基金,动用60万亿日元支持所有的银行;作为改革的一个姿态,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并被收归国有。

随后,日本信用银行也被国有化;1998年日本政府指定高盛公司为长期信用银行寻找新的买主;1999年春天雷诺公司接管日产公司,这么大规模的交易在日本企业界还是首次。

日本公司加速和外国公司达成联合协议;1999年夏天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瑞穗金融集团,成为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随后,住友银行和三井银行合并为三井住友银行,东京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合并,东海银行和三和银行合并组成日本联合控股银行,这样出现四家超大型银行;1999年秋天日本政府宣布长期信用银行出售给瑞波伍德集团,出售方法备受争议,实际上是一种“卖出期权”;2000年春天瑞波伍德集团接管长期信用银行。

日经指数重返20000点,外国投资者购入价值10万亿日元(100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他们期望会出现政策改革和经济回升;2001年春天日本经济开始滑入新的衰退,这是1990年以来的第三次。

通货紧缩加剧。

“改革者”小泉纯一郎出人意料地成为日本首相。

2001年夏天日本金融厅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批评,被指责忽视了银行问题的规模;2002年春天随着新改革政策的希望破灭,日经指数跌入10000点以下。

出现新的金融危机的恐惧加深,但是日本政府托起股市;2002年秋天日本银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将从各家银行手里购买股票的计划。

日本政府任命竹中平藏为金融担当大臣,他开始新的银行改革计划;2002年冬天竹中的各项改革遭到强烈的反对,几乎流产。

日本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上升到104%,它的国家信用被降低到与博茨瓦纳同样的水平;2003年春天财政年度结束时,日经225指数收盘在8000点以下,这是21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制度的考验加剧。

四家“超大型银行”依靠新发行2万亿日元(200亿美元)的新资本得以存活,但是由于每股资本的被稀释而引发了银行股价的崩盘,使得它们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恶化。

产业再生机构由日本政府成立,受命“清理”坏账。

2003年日本通货紧缩进入连续第五个年头。

10年期国债利率降低至历史最低的0.5%。

日经指数创20年来的新低,远远低于8000点;2006年7月日本央行宣布将利息调整至0.25%,告别持续了5年零4个月的零利率时代。

(新浪网经济观察报)1.3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年祭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这都是一个残忍的故事。

19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但泡沫,在1990年3月开始破灭。

20年后,一位日本高层官员坐在位于东京的办公室里,指着一本最近出版的《日本崛起》对《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说道:“我会时不时看看那本书,给自己打气。

”人们不难理解他为何这样说。

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债务与GDP的比例已达到令人生畏的180%——轻松拔得全球富国中的头筹;曾作为日本质量象征的丰田汽车,如今陷入了一场安全与公关梦魇;去年日本经济萎缩了5%以上;而民众曾对鸠山由纪夫领导下的改革主义政府寄予的厚望已很快消散……而当前的中国和当初的日本是如此相像:人民币面临同样的升值压力;全世界最偏僻地方的矿山都会传来普通话的声音;纳斯达克大屏幕会主动在春节打上祝福虎年的标语;中国早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让这个国度迅速领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包括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同样疯狂上涨;所谓“中国模式”正在一批由西方人撰写的诸如《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大趋势》之类的畅销书中被贴上金箔;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让每一个国民都当然地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个国家正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当前的中国和当初的日本却又如此不同:我们有一个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我们的城市化尚如火如荼进行;我们有自己的防卫力和粮食自给力,我们不用像日本一样看美国脸色行事……但,每一段历史,都是值得借鉴的。

松本健一1964年,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通过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42年后的今天,虽然日本依然勉强维持着这一地位,但即将在今年被中国取代。

这十几年来,零利率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同时,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那么,实现了1960-197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的日本沦落到眼前如此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契机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很清晰。

那就是发生于19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及1990年3月开始的破灭。

Japan As No.1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

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

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

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

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用于自己的国内产业,而资金则从利率更低的地方借来。

即使没有宽广的领土,没有丰富的资源,只要通过进口和加工,再把工业产品积极出口的话,就能够获取财富。

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也正是奉行这一战略,在狭窄的土地上,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日本在同亚洲四小龙竞争的同时,通过贩卖资金和技术,变得更加富裕。

这样,在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外汇储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这时,美国学者傅高义创造了“日本世界第一”这一名词。

它实际上并不意在表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仅仅是在说日本企业的物品制造由于其一贯的经营战略,其生产性已达到了世界第一。

作为经济大国的NO.1则依然是美国。

但是,这一名词却使美国的劳动者和日本的国民都产生了错觉。

美国的汽车业、电器制造商的失业的劳动者们,认为是日本夺走了他们的工作。

他们把东芝的晶体管电视机放在丰田汽车上,再用铁锤敲碎它们,进行了激烈的抗议行动。

而在日本国内,政论家、经济学家们诸如“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霸权国家”、“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的发言层出不穷。

在这种错觉之上,大家开始迷惘:通过产业和贸易获得的大量财富除了花在私人兴趣之外,还能使用在哪儿呢?当时,日本的竹下登内阁施行了“家乡创生一亿”的政策,直接分钱给各个市町村。

然而,虽然分到了一亿,町村却依然不知道花在哪儿。

于是,只有打造纯金偶人、纯金兽头瓦,装饰在办公室里。

但是,这又导致了大家的争抢,以及对失窃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纯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里。

1980年代后半期,钱多余到那种程度的日本,至今讲起来如谎言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