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作者:熊名奇,米运生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12期摘要: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某些现象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经济能否如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长期低迷。
但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及宏观调控措施不同、经济泡沫化的程度不同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这种种的不同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增长。
关键词: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日本经济;比较中图分类号:F114.45 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y and Japan′s Bubble EconomyXIONG Ming-qi1, MI Yun-sheng 2(1.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430074,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Some phenomena of the China′s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are similar to Japan′s bubble economy, such as RMB appreciation, rising stock prices and real estate prices, which makes people worried that the China′s economy fall into long-term slump like Japan′s bubble burst. By comparis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economy and Japan′s bubble economy: different le 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t degrees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and different macro-control measure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conomic bubble and different potential for economic growth. These differences can guarantee the long-term stabl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Key words: bubble economy; China′s economy; Japan′s economy; comparison一、研究背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步入正轨并开始飞速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深度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不断靠近世界前列。
21世纪第一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外贸发展迅猛。
进入2010年,中国经济又发展到新的一个层次,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在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扮演维稳全球经济的角色。
然而,中国在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亦碰到了不少问题。
如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并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内房价不断升高等。
中国经济能否在快中求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这种经济背景下,重新回顾日本泡沫经济并从中汲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日本的经济崛起历程与中国十分相似,主要体现在“贸易立国”,即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贸易顺差。
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和经营方式曾经成为全球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但在90年代初日本经济却突然崩溃并一蹶不振,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为目前中国的经济走向带来前瞻性的启示与借鉴的意义。
过去日本曾经发生的问题,很可能在我国出现,有些甚至已经出现,亟待解决。
本文就是主要通过与当年日本泡沫经济前后发生的类似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一方法,来探讨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的经济问题,如汇率问题、房价问题和股市问题,借鉴日本的经验,提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和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依赖于美国的扶持、国内的改革和当时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本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1955年,所有经济指标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经过十年的努力,日本经济便从战争的废墟上走向自立。
1955年至1972年,日本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经济强国。
1973年和1978年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但对日本经济并未造成很大冲击,而且日本是第一个走出石油危机困扰的发达国家。
到7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疾风暴雨”式的扩大对外出口,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汽车大量出口美国,对美国市场造成强烈冲击,日美之间开始爆发剧烈的贸易摩擦。
日本的强势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的恐慌,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1985年9月,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但并没有使日本经常收支顺差减少,反而继续扩大,这强化了日元升值预期,使得国际游资更迅猛地流进日本,加剧了资本过剩。
日元每年升值5%亦等于向国际资本投资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
“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
这就是日本的泡沫经济。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刘瑞,2009)。
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大幅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而且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
1987年,日本政府减税1万亿日元,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后又补充2万亿日元财政开支。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1987-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
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大量过剩资本并没有流向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而是集中流向股票、房地产市场,引起股价、地价暴涨。
从1986年,日本大幅度扩大财政特别是公共投资规模。
1987年后半期,经济出现过热征兆,但是1988年的财政依然是扩大内需,将对付日元升值萧条作为政策课题,亦加剧了资本过剩。
而在日本政府激进的金融政策下,银行也实行宽松的房贷政策。
由于土地升值预期强烈,银行便疏于审查,若以土地为担保,可提供等于甚至超过担保市值的贷款,所贷的款项又被用于购买房产,购买的房子又可作为贷款担保,导致经济泡沫越吹越大。
可以说,日本宏观调控的失误,促使了泡沫经济的产生。
1989年政府开始多次大幅度提高利率,采取急刹车措施,到1990年初,股市开始回落。
1990年4月,大藏省颁布《土地融资限令》,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推动日本房地产的国际游资获利后迅速撤离。
1991年地价开始暴跌,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
以政府实施紧缩政策为转折点,1991年初夏,泡沫经济崩溃。
到1992年8月股市降至14 300点,仅为高峰期的40%;而地价则一直走低持续至十多年后的现在,才稍有恢复。
日本在泡沫经济后经历了十年的经济萧条,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失去的十年”,由此可见泡沫经济一旦破灭其破坏力是非常可怕的。
泡沫越大,最后只会跌得越重,损失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得在泡沫经济形成之前便加以防范。
三、日本泡沫经济与目前中国经济的相似性(一)经济持续增长日本经济1985-1990年年均增长率达4.7%,这个增长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低,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率来讲还是相当高的。
中国经济从2005年至2009年最高达到13%,最低也有8.7%,呈现出很高的经济增长。
(二)股市持续火爆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从1985年12月的12 565.6点开始,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 000点,四年间上涨了三倍。
而当时日本股民购买股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而不是红利的投资。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纽约证交所,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平均高达60倍。
而此时疯狂投机使人们的贪婪达到了高峰。
1990年初,《日本经济新闻》在对20位著名企业家进行股市预测时,大家一致乐观地认为1990年的股指将继续上冲至42 000-48 000点。
中国上证指数由2005年底的1 161点增至2007年最高的6 124点,增长424%,证券化比率130%。
市盈率方面,2005年初A股考虑股改对价后的静态市盈率约11倍,2007年曾接近60倍。
(三)房地产价格高涨1985-1989年间,日本全国市街地价格指数最高上涨14.1%,全日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约1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约60%,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用地上涨了2.5倍,新房价格接近居民年收入的10倍,土地总市值1990年为当年名义GDP的5.5倍。
中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自2005年以来公布的只有最高的7.6%,但实际涨幅比公布数据要高得多。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平均房价超过居民年平均工资收入12倍以上。
(四)巨额外汇储备引致本币持续升值日本作为战后亚洲最先起飞的经济体,无论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是财富积累的速度和规模,都使得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际储备增幅很快。
1985年9月22日签订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签定的第二天,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立即下跌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