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提问恰当,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之积极性,启发学生心智。
而要让课堂提问成功,我觉得要尊重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性。
就此我想谈以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提问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比较难了。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知识、阅历、能力上与学生实实在在存在着不平等,这种优势往往容易滋生优越与自负,认为学生与我们不是平等的。
于是在提问中教师总觉得是我在出题目让你回答,我早已是“成竹在胸”,就等你说出我早已明了的答案了。
学生往往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和被调整的人。
这样学生在教师面前也往往有一种威压感。
在这种不平等的、不民主的氛围中提问是不能很好进行的。
其实,我们老师应该认识到,一个学生,无
论其知识多或少,也无论与教师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在思考、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会有他自己的体验所在,总有自己的感悟所在,也总有自己的情感相伴随。
就这些而言,师生双方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甚至是在与学生的提问交流中教师自己也可能得到提高。
教师有了这种心态,就能尊重每一位学生,赞美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敢说,能说,说好。
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对学生
提问设计必须要目的明确。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
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提问如想问得有“价值”,也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
要认真研习教材,探明课文的“关键处”或可疑处、蕴疑处,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据此而设疑提问,方能问到点子上,真正起到开启疑窦的作用。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
问题过难,学生就容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就无法回答,从而使提问变成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展示自己“才情”的丑剧,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
离间师生之间的距离。
要循序渐进提问,“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学记》)。
教师提问宜如攻伐坚木一样,由易而入难,由浅而及深,一定要有一个坡度。
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出枪便卡壳”,听“问”而却步,未答而必先惊。
我们提问必须做到孔子所说的“不躐等”(要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要按深浅次第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回答中“节节胜利”,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倍添学习劲头。
课堂提问还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发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
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作用,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
第三,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设疑提问时就要区别不同的个体对象。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
”对于语文能力较低者,应“叩之以小”,问的问题应以容易回答为佳;而对于语文能力较强者,则不妨“叩之以大”,问的问题宜难点。
这样“大锤小锤分别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能得以激发,均能有所悟,也各有所得。
需要强调的是,对象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平等机会。
第四,在提问的展开过程中要注意激励与引导相结合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同学要给予鼓励,也就是先激励后更正,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提问要从属于课堂目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它不同于平常的闲扯拉呱。
提问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
想方法上的缺陷。
善于采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要采用试探、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出正确的或是更深一步的答案。
我觉得,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意味着提问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