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文学 (1)

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文学 (1)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 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 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 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
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
人只有回忆。

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接近, 蜘蛛就要挂网。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 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刺痛。
上海的“颜色”:市面上最普通的是各种叫不出来的颜
色,青不青,灰不灰,黄树映着墨
灰的墙;炭火从青绿烧到暗红;阳台上两盏红瘪的菊花;
微雨的天气像是只棕黑的大狗,毛茸茸,湿答答,冰冷
的黑鼻尖凑到人脸上来嗅个不停。只在很偶然的时刻, 我们看到淡蓝的天上出现了一段彩虹,短而直,红、黄、 紫、橙红,但它也不过只出现于一刹那,又是迟迟的。
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
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我在城里,
我想出去,
你在城外,
你想进来。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
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
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

东北沦陷区文学
华北沦陷区文学 台湾、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文学。



沦陷区文学有两种趋向:回归“五四”和凡俗人生的复现。
解放区

在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方面,主要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 美,翻身解放了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解放区文学的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治,忽略了 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第二阶段(1938.10后战争相持阶段) 创作正视战争的
残酷与艰难,题材深入民族生活底蕴,解剖民族痼疾,寻
找民族脊梁。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张天翼《华威先生》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桂林作家群,重庆作家群,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新气象

工农兵文艺方向 大众文艺方向

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 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
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二、三届代表。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
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
中国都处在战争时代。

“历史的强行进入”打断了现代文学原有的进程,
家国离散、时代的颠沛流离、文化中心的散落和 重新聚合、作家和战争现实的关系,这些极大规 定着战争时代文学的走势和抉择。
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

一方面,它包含有“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延续的基本主题; 另一方面由于处在战争背景下,它又表现出不同的情势。 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三种:
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 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 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 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 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
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
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
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 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 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
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
张爱玲的语言

善用比喻和拟物拟人。作比常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事物。同时善于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
觉贯通、剥离,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
十年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
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月亮
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解放区文学新气象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1937年7月7日到1949年10月1日,整整12年时间



老舍《四世同堂》
沦陷区(上海“孤岛”)

一部分作家在“乡土文学”的旗帜下描写沦陷区人民的 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而又富于乡 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部分作家转向自我的平凡性,重新发现软弱的凡人的 历史价值和人的日常平凡生活。
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饭后,他接过热手巾,擦着脸,踱到卧室里来,扭
开了电灯。一只乌壳虫从房这头爬到房那头,爬了一半,
灯一开,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动也不动。在装死么?
在思想么?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然而思
想毕竟是痛苦的。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
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他
学为体“并非难事。
方鸿渐然发现西洋人丑跟中国人不同:

中国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

西洋人丑得像造物者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
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事实上,唯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 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 等等都是从外国港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 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 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 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文科出身的人轻 易做不到这位子的。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 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 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中国是世界上 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 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第一种是: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对通俗化和民族形式的论 争。
第二种是:对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和论争。
第三种是: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1936年3月,左联解散,同年6月:

“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提出“国防文学”口号;

鲁迅参与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提出“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
封锁解除了,城市又恢复了正常秩序,文明从暂时的 中断中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于是,这一对男女也终止了欲 望,回到他们原来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角色之中,从真人又 变成了好人。

生活容不得浪漫,传奇、梦想像肥皂泡,终极要破灭, 并回到庸常的日子。只要日常生活才是真实、永恒 的。——这种“常态”—“非常态”—“常态”的情节 转换过程,突显了主旨。
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 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 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
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
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坐在热水管烘暖的客堂里念佛,可见”西学为用,中

——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李欧梵《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 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
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到底是上海人》

“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
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 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之一。
(1906年—1970年)
《小二黑结婚》
一 神仙的忌讳 二 三仙姑的来历 三 小芹 四 金旺弟兄 五 小二黑 七 三仙姑许亲
八 拿双
九 二诸葛的神课 十 恩典恩典 十一 看看仙姑 十二 怎么到底
六 斗争会

把自己的爱情看的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予。现在呢,宛如做了
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突然发现者衣服的样子
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苏小姐)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拉拉手……鸿渐 想去年分别时的拉手,何等亲热;今天握她的手像捏着冷血的鱼 翅。……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 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小二黑结婚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
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
爱。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 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 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 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 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后由抗日民主 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 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 仙姑也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 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孤岛文学——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
沦陷都会的传奇:我是 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 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 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