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与战争

文学与战争

文学与战争
14师四刘士琦
1420110229 内容摘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政权的更叠,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战争
的身影,在战争中接受洗礼,在战争中得到升华。

好战似乎成为了人类的本能,因此战争文学成为文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特殊存在。

正义的战争才有美可言,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要消灭这种仇恨。

从中国古代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战争文学的美,具有英雄主义、悲壮之美以及传奇性的审美特点。

关键字:战争;文学;审美活动
提及战争,人们通常联想到的就是血腥、残酷、杀戮、伤痛,令人不寒而栗。

但是从古至今,战争不仅是每个政权统治人民的手段,更是一种发展壮大的手段。

战争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展示:当人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内在的掩饰被无情地剥露,展现出人的真实本性。

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战争文学?不同阶段的战争文学具有怎样的表现?这些都是涉及“文学与战争”不能不探讨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一、战争的意义
纵观人类几千年文明,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每个朝代的更叠,社会制度的交替都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战争,似乎是人类所有的先天弊病。

根据傅仲侠《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中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在此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这些战争使36.4 亿人丧生。

战争对中华大地更是格外青睐,从公元前26世纪到1911年,即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清王朝覆亡的4500年间,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共发生战争3791次,平均每1.2年就有1次。

[1]
似乎人类具有一种好战的本能。

弗洛伊德根据人的心理分析,发现人的行动是一种强烈的内驱力释放的结果。

而行动是受制于心理的,所以不难看出攻击是人的一种天性。

到底什么是战争?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劳塞维茨给战争下的定义是“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被我们人为的分为正义与非正义。

正义的战争可以为人类赢得和平,战争是人类社会与历史演进的必要手段,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赢取和平的前提与保障;非正义的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是人类兽性的极端表现,战争不仅肆意地践踏人性,而且改变和扭曲了人性,使人性之恶释放出来,成为善良人们的灾难。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

如果有些战争是美的,那么又美在哪里?“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2]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美的,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

“战争美就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铁血豪情、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美在奇正相生、神鬼莫测的智慧谋略,美在旌旗猎猎、征尘滚滚的沙场景观。

”[3]
二、战争文学的意义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战争贯穿于整个史册,这也就成就了一个庞大的文学——战争文学。

由战争本身以及战争文学而形成的战争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战争是文学最重要的对象和主题之一,每一次战争都涌现出一大批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

归根结底,战争文学是以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为主要反映对象的文学。

战争文学与战争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战争是战争文学的母体,没有战争就没有战争文学。

战争文学可以是对战争的控诉,可以是对人性伟大的赞扬,可以是对战争的净化。

战争造成伤害,造成仇恨,战争是建立利益之上的。

但是战争文学是凌驾于这些之上的一个新的载体,是对战争所引起的矛盾的一种升华。

正如前文所说,只有正义的战争才是美的,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一方才是美的,正义体现着“善”,善中闪现着理想的光泽,为正义而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理想而战。

战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是英雄的悲剧,战争文学往往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人的心灵以震撼,进而使心灵得以净化。

所以战争文学是为了正义而存在,它具有着“善”,以一种悲壮的形式洗涤人们的心灵。

三、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文学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其实是一种反复进行的民族融合,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对战争的描写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去表现一种矛盾冲突。

中国古代战争文学在神话传说时代就已产生,早期的著名战神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蚩尤,一位是后羿,都是出自东夷部族。

传说中蚩尤是以为半人半兽的形象,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战神;后羿以善射著称,有“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战争文学当属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塑造了众多战将形象。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叙述项羽的一生,从行动、语言和环境众多方面着重烘托出项羽盖世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气节。

项羽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对仅剩的二十八骑说道: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他率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向四面突围,“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在最后危急关头,项羽和他的部下都弃马步行,短兵交战,“独藉所杀数百人,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短短的几句话写出来项羽的胆识和武艺高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似乎一直在遭受着战争的摧残:鸦片战争、义和团起义、甲午风云、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当代的战争文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以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期间的小说以反映民族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著名的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长篇小说。

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农村生活,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五六十年代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战争的痕迹在农村中从各个侧面得到了充分展现,著名的有柳青的《创业史》。

莫言的《红高粱》是80年代中期表现战争人性的崭新收获。

小说叙说了一支民间武装力量抗日的故事,引人关注的是,战争本身并不是小说的主体,文本真正承载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民族情感的纠葛,透过故事人们所感受到的是那种家国情怀和民族情结,但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来表现出来:罗汉大爷面对鬼子酷刑的顽强倔强、英勇悲壮,
“我爷爷”余占鳌轰轰烈烈的人生与其身上具有的质朴强悍的生命原力,“我奶奶”戴凤莲的深明大义和她带有原始野性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群嗷嗷而叫借助原始武器与持有现代武装的日本鬼子展开火拼的自由奔放的生命群体……。

正是小说所弘扬的这种鲜活的生命意识,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光辉,烙着“善”的印记。

四、战争文学的审美活动
纵观上述,战争是有正义与非正义区分的,正义的战争是美的战争,是善的战争。

战争文学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升华的,它可以表现出美的事物。

那么,我可以说战争文学是具有审美活动的。

战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战争文学在美学风格上常常体现一种悲壮刚烈的感情。

战争文学具有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几乎所有的战争文学都描写了主人公如何保护自己、消除对手,既体现了对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人类攻击性天性的暴露。

“战争是培育英雄的土壤,也是军事文学依存和发展的原点。

这就注定了军事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英雄文学、战斗文学。

”[4]因此战争文学就出现在了人们渴望铁血豪情,抵制平庸琐屑的期待视野之中。

战争文学具有一种悲壮之美。

战争文学展现的往往都是一些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样并不是为了博取读者的同情,而是唤起别人的血性,在悲壮中站起来。

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战争的瞬息万变,英雄们的传奇经历,谋略智慧的变幻无穷,所有这些注定以此为反映对象的战争文学最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1]傅仲侠《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M]北京:解
放军出版社,1985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3]王俊论《战争及战争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工程学
院报,2013(6)
[4]焦凡洪《军事文学的期许与张扬》[N]人民日报,2005
-04-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