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发表时间:2013-06-18T10:51:35.7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5月总第83期供稿作者:赵秀梅[导读] 要构建这样的和谐教育,就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促使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教育支柱共融。
赵秀梅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733000 摘要: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整合教育资源。
本文重点阐述了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统一性
原则、前瞻性原则。
关键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坚持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特别要和家庭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学校必须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帮助家庭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积极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真正实现有机结合。
笔者就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以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要求以系统思考的角度审视教育的问题,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既要看到三种教育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又要看到三种教育力量构成了一个教育整体,缺少了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教育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稳、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合作问题已达成共识,即: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一致。
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指在由人参与的事物中无势均力敌的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的对立统一状态,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
和谐教育能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要构建这样的和谐教育,就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促使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教育支柱共融。
二、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在教育目标、内容上形成一致的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步调一直。
目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要克服这样现象,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涉及到目标问题。
所谓的教育目标,就是指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质量和规格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目标是一致的。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制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也就是培养“四有”新人。
这个目标高度集中反映了社会的要求。
家庭教育目标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社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而且还与孩子的个体特点以及家长的素质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目标是家庭教育活动遵循的行动纲领。
由于家庭教育目标是针对个体的,所以,明显地具有狭隘性。
表现在: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认为只有进重点中学、上大学才能成才。
而考上了大学,将来就能有挣钱多的工作。
不少农村家长则把读书作为子女跳“农门”的跳板。
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长的头等大事。
事实上,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在“育”上。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而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对孩子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发展统筹兼顾。
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其道德品质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二者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
“合力”顾名思义,合作、协调、一致,而完美的合作、协调、一致,能够产生更大的教育力量,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着眼现实也要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的预测和预防。
家庭教育指导是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
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为根本的。
这就需要指导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善于解决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更应有高屋建瓴,面向未来的指导意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地进行预测和预防。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依据教育原理和基本规律对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或状态进行估计和评价。
进而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对可能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教育预防。
事实上,家长们面对自己的孩子,针对个案是不易总结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的。
家长们也往往缺乏这样的科研能力。
而学校的教师们却具有这个优势。
教师们是专业的教育者,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功底,面对的是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或几个班上百名的学生,当面对群体学生时,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往往能比较容易地发现共性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动态性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连续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学生进步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应随之而变化。
教师要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进行分析,以此预估学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现在是过去的继续,未来是现在和过去的继续。
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使学生教育变被动为主动。